明代阉宦假皇权以肆虐,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排斥异己,屠戮朝臣,造成政治腐败,国事日非的混乱政局,称宦官专政。明太祖朱元璋善于总结历代兴亡的教训,对宦官限制较严。洪武时设立十二监、四司、八局等宦官二十四衙门,虽扩大宦官人数,但不将实权交给宦寺。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衙,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并镌铁榜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洪武朝偶或遣宦官出使、诣军门观方略,但不为常例。朱棣靖难,颇得力宦官,永乐朝,宦官出使、采办、监军、巡视、提督东厂,已属司空见惯。更使“珰校刺事,布弥天之网”,“寄腹于左貂,专使分阃诏狱”。宣宗即位不久,便设立内书堂,命翰林修撰、大学士传授小内使文化知识,以便担负重要使命。自此之后,宦官权势有加无已,愈演愈烈,出现了权倾朝野的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流恶极广的大宦官。
英宗正统朝司礼太监王振,跋扈不可制,凡所忏恨,辄加罪谪。英宗倾心向之,呼为先生。公侯勋戚,则称之翁父。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犯境,振挟持皇帝亲征,结果英宗北狩,明王朝几殆王振之手。宪宗成化朝西厂太监汪直,势倾中外,附之即荣,逆之即谴,天下为之重足。官僚缙绅争趋其门。巡边阅武,都御史等伏道罗拜,张扬不可一世。使天下人但知有西厂而不知有朝廷、只知畏汪直而不知畏天子。武宗正德朝,司礼监太监兼提督团营的刘瑾,同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沆瀣一气,权擅天下,威福任情。公侯勋戚以下,莫敢钩礼,每私谒,相率跪拜。凡章奏先具红揭投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瑾每协章奏归私第,付亲信批阅。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朝官上至大学士,下至科道御史,稍忤其意,非杀即罢。熹宗天启朝,党争方酣,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掌握朝政,内外大权,一归忠贤。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海内望风附谄,争立生祠,呼为九千岁。魏忠贤同阁臣顾秉谦、魏广微、崔呈秀等结成阉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分居津要,以斥正人,去东林为务。天启五年(1625)兴大狱,杀害东林党人,构谄抗清将领,致朝政隳坏,不可收拾,加速了明王朝的消亡。
明代宦官肆虐,主要是皇帝宠幸造成的。宦官特权有:“照阁票批红”;提督东厂、团营、内操,专理诏狱;与三法司共同审理狱囚;监军、镇守、巡视、出使等。其中批红最为关键,内阁之票拟,取决于司礼监秉笔太监之批红,使司礼监凌驾于内阁之上,无丞相之相权转归寺人。宦官专政,强化了君主专制,助长了官吏阿谀贪污歪风,摧残了社会经济,造成极恶劣的影响。明代出现宦官专政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皇帝疑忌外臣,乾纲独揽,但又无力日理万机,必然寄耳目于身边的奴才。其二是皇帝懒堕荒淫,宦官投其所好,得宠专权。明代宦官是皇帝的附庸,不论一时权力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刘瑾、魏忠贤等尽管权倾一时,但他们的荣辱兴亡都取决于皇帝的宠幸或鄙弃。《明史》卷304、305《宦官传》,《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卷37《汪直用事》、卷43《刘瑾用事》、卷71《魏忠贤乱政》是关于明代宦官专政的原始记载。陈清泉、金成基《略论明代中后期的宦官擅权》(《历史教学》1980年3期),郭厚安《假皇权以肆虐的奴才》(《甘肃师大学报》1980年1期)是有关此题目论述深刻的学术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