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66—1925

【介绍】: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为名。广东香山人,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六岁参加劳动,十岁开始入塾读书。1878年随母到檀香山,先后进英、美教会所办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学习。1883年7月回国。1886年进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校学医,第二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学习。1892年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和广州开设西医房,结识了一些对清朝反动统治不满的青年和会党分子,开始参与政治活动。1894年,受当时维新思潮影响,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革新弊政,“仿行西法,以筹自强”,遭到冷遇。“求知当道”的失败与民族危机的刺激,使他开始摒弃改良主义,萌发革命思想,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并于1895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起义,不幸失败,逃往海外。在颠沛流离中先后在欧美各地华侨中宣传革命,研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感于“民气可用”,再次发动惠州起义,失败后奔走国外,同保皇派进行斗争。1905年,由欧洲到达日本,8月,倡议和推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组成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制定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后在《民报发刊词》中,又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形成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当时时代智慧的结晶。从此一方面领导革命派同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另一方面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武昌起义胜利后,1911年12月25日由欧洲回到上海,29日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一系列法令和政令,制定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建立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压力、立宪派的破坏以及革命派的妥协软弱,被迫于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一度致力于社会经济改革,到处讲演民生主义。8月国民党成立,被推举为理事长。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迅速从和平建设的迷误中惊醒,1913年7月发动了反袁“二次革命”,但不到两个月相继失败,再次逃亡日本。为重振党务,1914年7月组织中华革命党,继续开展反袁斗争,并于次年发表讨袁宣言。在这段艰苦斗争岁月里,同宋庆龄结为革命伴侣。1917年8月,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发起反段护法运动。后因受西南军阀排斥,通电辞去大元帅职,于1918年6月到上海,撰述《建国方略》。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准备北伐。不意陈炯明在1922年6月发动武装叛乱,炮击总统府,被迫退居上海。辛亥革命以来的连续失败,使他陷入极大苦闷。

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了孙中山以新的希望。此后,他在绝望中得到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民族统一战线。会后,又创办黄埔军校,组织东征军和北伐军。1924年10月,应北京政府邀请,北上共商国是,途中号召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而奋斗。因积劳成疾,抵津后卧病不起,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五十九岁。著作辑有《中山全书》、《总理全书》,以及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孙中山全集》。可参看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尚明轩:《孙中山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