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派别,“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之一,该学派因主张用弗洛伊德主义“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50-60年代在美国、西德等国广泛传播。代表人物第一代有霍克海默尔、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波洛克等;第二代有哈贝马斯、施密特、耐克特;第三代有韦尔默尔、奥菲等。该学派得名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所”。1930年法兰克福大学教授霍克海默尔出任该所所长时,聚集起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从事“社会哲学”研究。他们提出要在研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过程中,把哲学理论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以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社会理论”,即所谓“批判的社会理论”。因纳粹上台,1934年该研究所迁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后至加利福尼亚大学。这时期,该学派主要致力于从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心理和社会等多种角度分析和批判法西斯主义,形成和发展它的“批判的社会理论”。1950年该所迁返法兰克福,此后以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作综合研究。60年代该学派研究活动达到鼎盛,特别是该学派因其理论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的60年代末的“新左派”运动奉为思想武器而在当时名噪一时。也就在这时期,该学派因内部分歧激化而开始步入离析和衰落。

法兰克福学派最初自认它所提出的“批判的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著作中的辩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但由于它把理论批判夸张为其本身就是变革社会的力量,贬低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动力的地位,“批判的社会理论”承袭的实际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的批判”。尽管该学派从激进主义立场出发,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害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该学派却企图通过这些分析表明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都已过时。他们用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用所谓对人的本质与存在之间矛盾的分析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用弗洛伊德主义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和考察人类解放的前景。他们要主体精神的本体论上的首要性,不要物质的本原性;否定自然界有辩证法;不要反映论。他们用所谓“本能革命”、“意识革命”和现代乌托邦革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质上,他们是企图用他们炮制的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否定和取代马克思主义。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霍克海默尔与阿多尔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罗姆的《逃避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哈贝马斯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等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