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二王”
【概说】
书法“二王”是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大书法家。曾担任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刚开始跟从卫夫人(卫铄)学习书法,后来学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博采众长,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着名。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儿子,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世称“大令”。幼时随父学习书法,后来取法张芝,自创一格,与父齐名。王献之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行书以《鸭头丸帖》最有名,草书《中秋帖》被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王氏父子学书不守旧,不局限于一家一体,穷通各家,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锦囊】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了。
有一次,王羲之看到献之正练习书法,便有意考验他。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抽他手里握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有被抽掉。羲之高兴地夸道:“此儿后当有大名。”献之听后美滋滋的。有一次,一位朋友请羲之在扇面上写几个字,羲之挥笔泼墨,突然一滴墨掉在扇面上,看起来很不雅观;一旁的小献之灵机一动,拿起毛笔在这滴墨上画了一只小牛,扇面顿时生色不少,在座的人拍手叫好。
渐渐地,献之开始骄傲起来。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再写三年就能达到父亲的水平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可以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躁地说:“那要多长时间?”母亲一字一句地说:“写完院里的十八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献之一咬牙又练了五年,他把写得满意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能听到几句表扬的话。羲之一张张翻看,神情凝重,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退还给献之。献之心中不服,将字稿抱给母亲看,并说:“您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差多远?”母亲认真地看了好几天,最后指着“大”字下的那个点儿,长叹一声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的。”献之马上泄了气。
母亲见他的骄气已去,就鼓励他说:“只要你一直坚持不懈地练下去,一定会和你父亲一样的!”献之听后很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工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十八大缸水,最后写的字达到力透纸背的程度,与王羲之的字并列,被称为“二王”。
【知识库】
书成换白鹅
王羲之有一个癖好,非常喜欢鹅。不管谁家有好鹅,他一定要去看一看,因为观察鹅的动作形态能悟到一些书法精髓。山阴有一个道士,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他知道王羲之不肯轻易替人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鹅,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果然,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只见有一群鹅在河里悠闲地浮游着,实在惹人喜爱。王羲之派人找道士,请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笑着说:“既然您这样喜爱,我送您好了。不过有一个请求,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把那群鹅带回家去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