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魏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魏禧

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江西宁都人。清初文学家。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绝意隐居不仕。他长于散文,尤其是说理论事之文。作品简洁流畅,有唐宋派风格。当时与侯方域,汪琬齐名,号三大家。有《魏叔子文集》传世。魏禧的文论集中于散文理论方面。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是他为明末遗民宗子发的文集写的序言。这篇文序阐述了他关于散文理论的最主要的见解,他自己也认为此文是他文论的根本观点之所在。

《宗子发文集序》的要旨是“积理”。魏禧认为,如果说人格修养的根本在于“集义”,那么,“文章之能事在于积理。”周秦诸子,两汉唐宋诸家,其体无所不备。作为后之来者,如何才能独创格调,而不平庸地重复古人呢?这就要研习天下事理,积累生活哲理。因为只有“天下事理日出而不穷”,是创作生命力的来源。而平生日之所见,身之所历,莫不有所以然之理。甚至对于市侩、优倡、盗贼、婢女、乞丐等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思想、情状,都应该深思而谨识之,在心中酝酿积蓄。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积蓄布帛、竹头、木屑之类,一旦需要,连粪土的功用也可以与金玉等同。魏禧强调生活实践、重视对生活现象的研究积累的观点是很精辟的。

此外,在《答施愚山侍读书》中,魏禧还提出“练识”的观点。积理求其富,即生活积累要广博。而练识求其精,由博返约,提练加工,进行艺术创造。他认为,练识如练金, 去其杂质则使其精光焕发。有所不必命之题,有所不屑言之理,这才是善为文者。也就是说,文章的内容要经过提练,对生活的识见也要经过提练。如果作家的见识不能高于庸众,事理又不足以关系天下国家,那么虽有文采,炳炳烺烺,也不会成为奇文。从积理到练识,魏禧回答了如何才能使文章“卓然自立于天下”的问题。对于明代文坛上株守古人之法的流弊有一定针砭作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