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萧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萧统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曾立为太子,未继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遍读五经。及长,又奉佛。政治上主张省刑罚。他博通经史,爱好辞章,招聚才学之士,商榷古今,编集《文选》三十卷。又有《正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萧统事迹见《梁书》卷八、 《南史》卷五三。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总集,汇录了周代至六朝梁以前的诗文作品七百余篇,按体区分,从类编排,如《文选序》所说: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文以类分; 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把诗文分为若干体类,有赋、诗、骚、诏、 册、 令、教、 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 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文、哀策、碑文、墓志、行忧、吊文、祭文。这种文章体制的辨析,对后世的文体分类影响重大。后代编选的诗文总集,大都采用《文选》的体例。

《文选》书前的《文选序》还提出了《文选》入选的标准,严格区分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试图划清“文”与“笔”的界线。认为文学作品“以能文为本”, 具有“事出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特点,而非文学作品都“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所谓能文,是指辞藻、对偶、音律、用典等语言技巧,具有偏重艺术形式和辞赋骈文的鲜明倾向。因此, 以“能文”作为标准,经书、老庄管孟诸子、战国策等历史故事,《史记》、《汉书》等经籍子史,就不能入文选。 《文选》这种对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分,标志着我国文学观念已经相当明晰,标志着文学终于从古代文史哲混合一体的学术中分离出来,从而取得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萧统的文学理论观点,在《文选序》、 《陶渊明集序》、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中,还有所表现。主张文学要文质并重,“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认为文学的发展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由诗的发展而出现骚、赋,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是合乎自然的,从而肯定六朝重文轻质的风尚。在当时的文风中,独具眼力,给陶渊明的作品和为人以极高评价,肯定陶的诗文价值。称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称其人格“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汙隆,孰能如此乎!”说明陶的诗文特点在于语时事、抒怀抱,人品难得。象这样高度评价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