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研究·线索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艺美学研究·线索

指贯穿在整个文艺作品中的发展脉络。抒情性作品以主体的情感流布为线索;议论作品以事理内在逻辑为经纬。通常说线索,主要对叙事性作品而言,如小说、戏剧、电影等。线索就象艺术的金线,把显示人物性格的各个事件联缀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的整体形象。比如老舍的《茶馆》,就是以王利发经营的小茶馆的兴衰变化,展示了旧中国半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图景,牵涉的人物不下几十个 牵涉了近代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如果没有一条维系情节的艺术金线,纵然是粒粒玑珠,也只能是散在碎琼乱玉,所以,作家在进行审美创造时,都非常重现线索的选择和设置。有人说过,生活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可是你要是从中理不出个清晰的线索,得不出个明确的概念,也就无法概括,无法结构,也就不能用具体形象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由此可见,线索是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

就其线索的表现方式来说,在情节比较简单的作品中多呈单线式的,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是沿着路瓦栽夫人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这个程序演进的,整个故事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线索展开的。在情节比较复杂的作品中,常常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线索,它们或者平行、或者交叉、或者明暗迭印连环纽结,扑朔迷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根据它们在情节结构中的地位和表现的方式,可以分为主线、副线、伏线等。

主线,就是在整部作品中起支配地位的线索。副线是伴随主线的次要线索。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线是安娜爱情的悲剧命运,副线是列文的农事改革。两条线索并行不悖,勾画出十九世纪俄国社会转变时期的历史图景。围绕着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败,作家揭露了城市贵族阶级上流社会的虚伪和冷酷,揭露了那个社会对人的健康情感的压抑和对人的美好品质的摧残。又通过列文对农事的改革与破产,广泛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地主与农民的尖锐矛盾,展示了资本主义侵入后农村宗法制生产关系的崩溃。列文的痛苦表明,建立在旧的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所谓伏线,又称伏笔,是一种表现手法,是指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一定的提示和透露,以便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结构严谨,合于情理。比如曹禺的《雷雨》,三次提到要去修复后花园断了的电线; 《日出》中六次出现陈白露案头的安眠药,在提到的那一刻,不了解全部剧情的观众并不以为然,待到后来四凤触电而死,陈白露服药自杀,观众心理才为之一震,原来如此!先前的安排早已打下了埋伏。古代文论讲的“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就是指这种伏线的运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