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韵味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韵味说

晚唐司空图的论主张。主要见于他的几封书信和《廿四诗品》中。司空图着重从韵味的角度论述诗歌的创造和欣赏。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他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诗必须有“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也就是说,诗歌应该有韵味,不能只是意尽于词句之中,要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和回味。与传统的儒家诗论不同,司空图不是从诗歌的社会功用的目的论角度谈诗,而是从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把握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原则。

韵味说的核心内容在于“辨味”和“味外之旨”。所谓辨味,就是重视诗歌的形象与情感的特点。作者的思想观点不能以议论的形式在作品中出现,而要化作诗歌的意味。司空图以人的味觉来比喻说明诗的意味,实际上是强调了艺术首先作用于人的感性,接触到诗歌艺术的美感这一重要问题。这一观点比起“文以载道”的理性主义诗论,无疑是更接近于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而“味外之旨”则从另一方面补充完善了韵味说。司空图在论诗时一再谈到“味外”、 “韵外”、 “象外”、 “景外”,并提出“离形得似”。人们一般认为司空图这是在强调艺术的含蓄。实际上,司空图是把语言和艺术形象均看作是艺术情思的载体。要把握艺术的内容,必须通过语言和形象。然而一旦深入到艺术的真正意蕴,便“得鱼忘筌”。一首好诗,不着一字,可以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而读者已不堪忧。可以说,司空图关于艺术特征的探讨至今也还是很有价值的。

司空图的《廿四诗品》主要是阐发他的韵味说理论的。他把诗歌的表现风格分为廿四种,以十二章韵文加以形容。在众多的风格中都贯彻着同一审美趣味,那就是对不尽之意的推崇和对超脱意境的赞赏。 《廿四诗品》可以看作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形象的注脚。

在文论史上,南朝的钟嵘论诗提出过“滋味说”,唐代皎然也谈到“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的“文外之旨”。司空图与他们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较之前人司空图的理论更为详尽,更重视言外之意。韵味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都有它的影响痕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