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989—1052

【介绍】:

字希文,祖籍邠州(今属陕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少孤贫,学习刻苦。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仁宗庆历元年(1041)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使西夏不敢进犯。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力主革新政治,曾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因受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未被采纳。于是请求外任。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都有善政。死于青州,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同时主张诗文革新,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斥责“词多纤秽,言不及道”的不良文风,主张文章“应于风化”,认为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而“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文化”(《奏上时务疏》)。范仲淹兼工诗词散文。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表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海上渔者》1篇,最为有名。词仅存5首,但都属精粹佳作,以《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最为脍炙人口。早期以边塞生活入词,突破词作仅限于男女风月的藩篱,对开拓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均起了示范的作用,对后来的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词作有一定影响。他的散文,以抒发个人政治怀抱的《岳阳楼记》为代表,抒写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抱负。文中多用四言,杂以排偶,铺叙藻饰,写景壮丽,为历代传诵。范仲淹的赋,除《明堂赋》、《灵乌赋》等少数篇章外,都是律体。其特点是往往能借题发挥,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如《天骥呈才赋》、《临川羡鱼赋》、《金在熔赋》等。这些赋作,颇能显示自己的人格和抱负。格调往往比较高。范赋遣词造句,往往于谐整之中见劲健,又往往以纵横的议论胜人,与后来苏轼的律赋一起在宋代律赋中自成一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