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族约
冯玉祥
余生长北方,奔走国事,从未言归故乡,然数十年来于族中伯叔兄弟子侄无时不在念中。是以前者托诸弟在乡修宗祠,置义田,设学校,栽树木,稍尽敬祖睦族之心。二十四年冬,至南京居住,距家稍近,即拟回籍扫墓,并与族人一晤。乃国难日重,不敢偷闲分身,以致事与愿违。至本年春间,始得耑返里门,扫墓谒祠,在乡小住,时与族中兄弟及诸侄孙曾辈畅叙情谊,共话桑麻,不但得享天伦之乐,且觉俱能安分守己,各有职业,为之欣然大慰。现因假期将满,势未便在家久住,何时复归,亦难预料。遂又整顿学校,加增班次,并增置义田百亩,重订义田规章等。但应特别注意,必须身体力行者,犹不在此;欲使一族之中,均为端正谨饬求上进之人,而无骄慢奢惰之习,尤宜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夫妇相助,姊妹相勖,推之合族,群策群力,相维相依,崇实黜华,谨守家规而后可。每读宗谱,内载训语多条,于规范礼义,束身涉世各事,反复训诲,言之綦详。仰见先人注重家规,期望子孙之意,至深且殷,后生小子,应如何体贴奉行,以慰慈望。玉祥因鉴世风丕变,习尚不同,谨以己意,量为补充,粗叙大概,计得应守者十二事,应戒者八事,非敢言训,聊师古人箴规之义,使族人知所取法而已。宜守者十二事
一、 孝亲。亲为人之所本,孝为百行之先,人而不孝,何以为人。故冬温夏凊,昏定晨省,食甘衣暖,绕膝承欢,皆人子应尽之道。然不徒此也,又必顺其心,养其志,居家为努力生产之工农,出外为捍卫国家之战士,始是大孝。二、 忠国。聚家而成乡,聚乡而成国,家是社会之自然单位,国是国际之政治单位。故曰推孝亲之心以忠国家,扩爱族之念以爱全民族,斯为人人立身处世之最高道德,生存发展之至要条件。自来私家之念兴,国家之力弱。当此国难严重,帝国主义者侵凌无已之时,必也人人轻家爱国,为国为民族之生存而奋斗牺牲,斯能转弱为强,变贫为富,亦从而雪耻复仇,保祖宗之庐墓与家族之永续发展矣。三、 敬长。事长之道,以敬为主。长也者,非徒年龄辈分之高低,亦抑学识经验之丰啬之谓也;敬也者,不怠慢,不放肆,不狂妄,兢兢业业之谓也。在族中父老兄长之前,固应如是,即乡邻戚友间,亦应恭而有礼,时存钦敬之诚。且敬之一字,范围极广,举凡谨言慎行,束身正心,皆自敬中得来,可不于此三致意焉。四、 团结。一人之力有限,群体之力无穷,故始之团结一族,终之团结一乡一县一国以至于全人类,共求进步,共维幸福,斯即实现世界大同之目的矣。抑吾所谓团结力者,非此族与彼族争,此国与彼国争,亦非团结起来作人家之奴隶,而是守正义与公理者团结起来与恶势力斗,与自然界之压力斗,以求人类自由幸福平等之社会之实现也。五、 求知。知识为进步之母,而进步又为富强幸福之源泉。有知识,可以变无用为有用,如各种新发明是也;无知识,可以视黄金为粪土,如货弃于地是也。且也同一事也,有知识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故曰知识即权力,个人之贫富,国家之强弱,均于是瞻之。凡吾族人,无论如何困难,必须认定将自己子弟,不分男孩女孩,一体送入学校读书,斯为最重要之事。并须知:知识无限,日新月异,应极力接受新知识,以求不断之进步,只须加以真善与否之选择,切不可固步自封也。六、 力行。学贵实用,理贵实行,此为古今中外行已经世之金针。否则学以妆饰,理以空谈,则任何深学奥理,反足以误己而误人矣。是愿吾族人于一切知识学问、道德规范等,不落后,不空谈,竭一己一族之力,均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以实行之。七、 勤劳。勤劳是治生之本,亦成事之基。农人勤劳则收获多,士人勤劳则学问优。事在人为,有志竟成。幸勿任之于命,归咎于天。况吾族为农为工之家风,敢舍勤劳而思安逸乎。八、 节俭。俭可养廉,更可救贫。能节省自必不贫。不妄费自免拮据。行之既久,储存渐多,家给人足,衣食有余,虽遭荒歉,亦可不忧冻馁。古人谓俭为美德,诚非虚语。九、 谦和。谦受益,和为贵,是先圣先贤之格言,亦父师频为教诲,人所习知者。无论处家庭,处乡里,处友朋;无论作事求学,总以不自满足,蔼然可亲,方能有涵养与进步。十、 诚信。真挚笃厚谓之诚,诚实不欺谓之信。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于人格上于事实上,俱有莫大之关系。深望身体力行,不离须臾,修身之道,庶乎近之。十一、 利他。今人多专谋利己,不顾其他,是以世风愈下,欺诈横生。不知同属人类,应存恕道,诚如以爱己之心爱人,以为己之心为人,则事事为他人谋,时时为公众谋,人人交相利,损人利己之事绝迹矣。墨子讲兼爱,耶稣重博爱,其利他之诚尤为显然,体会斯旨,自能进德无量。十二、 公德。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公德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德也;互相利赖,尽其在我,公德也;千万人之事,应遵千万人共守之纪律,公德也;有利于社会国家之事,率先倡之行之,有害于社会国家之事,率先改之除之,是尤公德之大者也。凡此所举,自小及大,勉而行之,进乎上德矣。宜戒者八事
一、 懒惰。懒惰之为害大矣哉,足以废事业,足以阻进步,足以损人格。试观兴盛之象,无非由勤苦而来;衰败之家,莫不因懒惰所致;是贫富贵贱,即勤惰之所由分。故朱柏庐①先生治家格言,开宗明义首先曰:“黎明即起”。一起息之间,尚郑重若此,他事则不言可喻。二、 骄傲。骄纵傲慢,一方面为不德,另方面则贾祸杀身而有余。盖恭顺和平,人咸敬之。一涉骄傲之嫌,将鄙弃之不暇,尚谁与之亲近哉。况矜己傲物者,必多轻侮。骄于学则必退,骄于事则必偾,骄于人则必辱,招祸贻害,理所当然。三、 饮酒。昔孟子尝曰:“禹恶旨酒”。既曰旨,又何恶,正恶其旨美,而人易近也。酒之为物,其性刺激,故贪饮者必易醉。神经错乱,知觉失常,贻误正事,损害身体,固所恒有;而言行不谨,损人而并损己者,更仆难数,此所以宜避而远之也。四、 赌博。费时伤财,倾家败产者,惟赌最烈。好胜恶败,有伤品德。求赢渔利,小人之尤。又有不惜以种种诈术,引诱良善,入其彀中。故嗜赌者,未有不家败产尽。甚且诲淫诲盗,以求赌资;卖儿鬻女,以偿赌债。言之可恨,亦殊可怜。故余生平恶赌,甚于蛇蝎,以蛇蝎之毒易防,而赌害不可胜言也。五、 迷信。迷信之来,由于无知,祸福之来,不知所以然之道理。岂知万事有理,祸福在己。堪舆、相面、算命、占课、求神拜佛等事,皆属欺人之谈。既无真理,何知祸福。至于吾乡农人,不知兴水利,尽地力,选种籽,相土宜,徒思靠天吃饭,听其自然,故一遇水旱之灾,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此只知迷信而不尽人事之咎。是在族人读书明理,以人力战胜自然耳。六、 自私。利己之心,恒所不免,惟须在利他与公益之范围内耳。如欲损人以利己,则谓之自私。自私之人,终日蝇营狗苟,惟利是图,尝恐其计之不工,谋之不巧,使人人交相损,斯人人受其害。故自私之结果未必真能利己也,徒损人而已。且损己之品格,损己之心术而已,乌乎可。七、 奢侈。奢侈之习,最易误人。尝见富贵而少教育之家,争奇斗丽,极意奢华,以养成子弟傲慢懒怠之气;兴家无术,败家有余,前日之富豪,转瞬而贫无立锥矣。甚且本属寒家,尤而效之,甫经摹仿,已受冻馁,言之寒心,思之凛然。古人曰:“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三复斯言,当知何从。八、 虚伪。诚敬之道,前已言之,而虚伪即诚敬之反。言不由中,虚伪也;行涉鬼祟,虚伪也,推而至于欺诳狡猾,更属虚伪之尤。吾人应世接物,端在诚敬,若出之以虚伪,无论人之视我如见其肺肝,未必果受其愚,而言行一亏,信用俱失,自问当亦愧悔不置。戒之戒之,幸勿蹈此。选自1937年版《冯玉祥在南京第二年》
〔注释〕 ①朱柏庐:即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鉴赏〕 冯玉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斗士,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后投身行伍,因勤奋好学,考绩优秀,功勋卓著,从士兵升迁至北洋陆军检阅使等职。亲历中日甲午战争和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参加过响应辛亥革命的滦州起义。一贯拥护孙中山先生的各项政治主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与共产党人亲密合作,虽屡经曲折坎坷,却始终深明大义。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为争取民族解放,为中国的民主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冯玉祥不仅善于治军打仗,亦爱好读书,还长于演说,敢作诤言,喜欢接近士兵和百姓,待人平等,同情和关心民间疾苦,生活十分俭朴。在困难时,仍然奋斗不懈,对前途充满信心。这些美好品德的养成和对进步事业的追求,跟他平时严以律己是分不开的。从这份族约中,可以略见一斑。族约首先交待了订约的动机。指出自己长年在外奔走国事,难以回乡与族人一晤,然思念之情有增无减。至1937年春,方有闲暇返归故里,扫墓祭祖,与族中诸人畅叙情谊,得享天伦之乐。看到大家俱能安分守己,各有职业,不禁欣然大慰。现假期将满,又要远行,何日再归来难以预料。先人一向注重订立家规,以前的冯氏宗谱对礼义规范、品行修养、处世待人等各个方面罗列甚详,是期望后代子孙能身体力行。冯玉祥考虑到目前世风大变,习俗和风尚跟过去有所不同,因此根据现实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对族约作些补充和修正。冯玉祥希望族中诸人,彼此相互督促帮助勉励,成为品行端正谨慎力求上进之人。这份族约在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提出“宜守者十二事”和“宜戒者八事”,对各条内容作了具体的阐释。字里行间充满着谆谆教诲,殷殷嘱咐之意。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尽管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好的家规仍适用于城市地区,而好的乡约、村约、民规、族规仍适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它们是法律的补充,对维护家庭、地区和社会的风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能设想,国家法制是完备的,而家庭或家族中却是没有规矩的。人人都得遵守法律,但法律不是万能的,有许多地方是法律管不到的。譬如孝亲和赡养老人,即使法律能管到,判令一个不孝子付给赡养费,但他除每月甩出几张钞票,其他的一切都不管不顾,甚至恶言相加,能彻底解决问题吗·所以,美好的品性和行为习惯,要在接受教育中从小养成。现今中国离婚率居高不下,能说与个人品行修养不足、好的家规、族规没有深入人心无关吗·儒家文化历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重视个人品行修养,强调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治学、劳作、维护礼义秩序上,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视之为家族成员和睦团结,兴旺发达,进而实现担当社会责任和报国救世远大理想的重要途径。家训、家规、族规等,是对这些行为规范的训诫和一些具体规定,也是教育后辈儿孙的读物。冯玉祥订立的族约,性质和古代的家训相类。诸葛亮的《诫子书》、杜预的《家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都是流传深远、影响很广的家训。家训与族约,在立身处世、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上,内中有许多合理的和有价值的地方。当然也有不利于个性自由发展,维护等级秩序的一面。冯氏族约,是留给炎黄子孙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给我们以启迪。通读族约之后,你可以想见冯玉祥的为人,想见他为什么能始终对祖国抱着拳拳的赤子之心,一生追求光明和正义,因而受人敬仰。也可使自己从中有所感悟并深受教育,知道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这些基本的道理和价值观念,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它的魅力。文字本身不难理解,要紧的是践行,正如“力行”条指出的那样。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