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中《曾巩与读书岩》散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戊戌年秋日,晨曦穿透云彩,天空湛蓝,有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呼唤:去读书岩吧!看看一位先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于是,我乘“高铁”专程造访江西省南丰县,顾不上欣赏南国的嘉木——桔林,顾不上旅途劳顿,直奔一座山上的一个洞——南山读书岩。

南山是名山,位于县城南旴江对岸,宋代王象之撰写的《舆地纪胜》记载:“南山,四山环绕,天水同色,乃上旴胜绝之地。”其半山腰中有一个天然石洞(又叫石室),有一位文坛巨星曾在此奋发读书,把书香墨宝在此留存。

宋真宗天禧三年,江西省南丰县一个世代书宦的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便是曾巩,字子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曾巩蜚声文坛后,此石洞便被后人称为“曾巩读书岩”。甲子年,南丰县政府在读书岩建曾巩纪念馆;辛已年建成,对外开放。经多年建设,纪念馆内绿树成荫,翠竹摇曳,花香鸟语,蝶舞蛩吟。

曾巩纪念馆大门为一间二柱的牌楼门,二柱为秀丽威武的华表,山东济南书法家王仲武先生题写的“曾巩纪念馆”匾额悬挂在门的上方,凝重而端庄。门两侧的围墙用红砖青瓦建造,呈八字形,高低起伏。纪念馆依山势而建,曲径通幽,错落有致,一进门就感受到古朴儒雅的气息。

进入馆内,右侧是唐宋八大家彩绘描漆大屏风,屏风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作为天子的专用器具出现,是名位和权力的象征。经过时代的演变,屏风至今流行不衰。它不但有遮隐、防风、隔断的功效,而且起到点缀环境、美化空间的作用。伫立观赏,屏风中的八大家个个传神。显然,这里放置此屏风,是为了突出曾巩这个主题,告诉游客他在文坛中的历史地位。

走过屏风,树林茂密起来,翠竹、五角枫、栾树、杨树、垂柳蓬蓬如伞,阳光顽强地透过树林的缝隙漏落下来,淡淡的斑白光打入两个墨池,这是曾巩读书洗笔砚的水池。水池旁的岩壁上有“墨池”二字,相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亲笔所题。

从墨池旁的石台阶登上一高台,左翼便是著名的“读书岩”和“读书岩亭”。“读书岩亭”初始是明代景泰年间南丰训导汪纶在此构建,清代大才子李东阳在《读书岩祠堂记》中对此有描述:“景泰间训导汪纶,始即河东麓,公旧读书岩为亭,名之曰曾岩祠亭。”后来时光流逝,该亭屡毁屡建,现在看到的是南丰县政府癸亥年修建的单檐四角攒尖石质亭,亭上有匾额“读书岩”,为书法家舒同所题。此亭结构简单,典雅古朴,地面是石板,石板上立有四柱,屋面四坡,坡面较陡,四坡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一点,上覆宝顶。它不靠华丽取胜,不靠怪异引人,而靠朴实、文秀、韵致和境界取胜。“读书岩”实为深丈余、高八尺、宽余丈的天然石洞,内有石桌、石凳和天然小洞,传说小洞为了支援曾巩兄弟读书,每日流出油盐米来,旁边的石壁上还有醒目的“书岩”二字。曾巩是什么时期在此读书的呢?经多方查阅史料和今人文章后,推断应是在皇晔二年(1050年)后相邻的某年。

这一年,曾巩家境尚处于“十年万事常坎壈,奔走未足供藜羹”的窘困之中,雪上加霜的是曾巩又染上了肺病,以至于沉疴日重,卧床不起,后经刘医生精心治疗,才有所好转。贫病交加之际,曾巩与晁文柔结婚。晁文柔是光禄少卿晁宗格之女,她来到这个穷困之家后,任劳任怨含辛茹苦,一手操办家务,鼓励丈夫专心学业,亲自为曾巩兄弟置备饭食。这在曾巩的《田中作》中得到印证:“傍人应总笑为生,病体朝朝踏雨行。红饭白菹妻具饷,青秧绿水自催耕。”曾巩还在《亡妻宜兴县君文柔晁氏墓志铭》中回顾了妻子的贤慧和奉献精神,他深情地写道:“余时苦贫,食口众,文柔食菲衣敝自若也。事故,遇内外属人,无长少远近,各尽其意。仁孝慈恕,人有所不能及。于栉珥衣服,亲属人所无,辄推与之,不待己足。于燕未尝见其惰容;于与人居,未尝见其喜韵。折意降色,约己于法度,学士大夫,有所不能也。为人聪明,于事迎见立解,无不尽其理,其概可见者如此。”

正是有贤妻搞好了后勤,曾巩得以喘息,摆脱家中事务与堂兄曾晔和弟弟曾布、曾牟经常来“读书岩”,在洞内摆案搭榻,幽居学习,发奋攻读。最近发现的曾晔的诗证实了这一点。《春日与弟子固、子进读书岩中飘然感兴》,原诗是:岩外雨晴满碧空,岩中人似坐鸿濛。南台高峙沙将擢,方石横流水自通。韫椟且须怀美玉,鸣弦恰好对焦桐。怡怡气味春无限,直欲翱翔万里风(曾晔,字茂叔,又字子华,是曾巩同父异母的兄长)。

几年的学习,使曾巩得以认真研读“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羹刺非,感微托远,山巉冢刻,浮夸诡异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志佛老所传。”(《南轩记》)。

洞内设立了曾巩的一尊铜座雕像,再现曾巩当年在读书岩读书的情景。曾巩像高大威武,神采奕奕,手握一束书卷,注目阅读。雕像的头上戴着小冠,显然,戴冠前须把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戴上冠后,还要用笄,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加以固定。衣服是一种叫做直裰的长袍,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衣服外面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

很多人对曾巩雕像高大威武神采奕奕的形象提出异议。曾巩家道中落,长期陷入穷困,本人患肺病,沉疴日重,差点夺去性命。在贫病交加中读书求功名,怎么可能是一个高大壮实之人呢?而且,在景佑三年和康定二年,曾巩两次进京赴试未中,遭无德者讥讽,作打油诗曰:“三年一度举场开,落(乐)煞曾家两秀才。恰似檐间双飞燕,一双飞去一双来。”以上皆说明曾巩这一时期的心情是沉重的抑郁的,决非神采奕奕,应是头戴高士巾、身穿直裰长袍、面容清癯、鼻子平直、“丹凤眼”、文质彬彬的千秋醇儒形象。

从读书岩旁的台阶继续上登,便是一栋四柱三间的牌坊和曾巩纪念馆(曾文定公祠)。馆内展示了曾巩生平及主要成就,展品以图片为主,图文并茂,以年谱顺序介绍曾巩的清廉刚正与超群才华。其中有全国各地搜集的有关曾巩的拓片、报刊、评介、诗词、散文出版物或复印件等。在这里可以寻找曾巩生前踪迹,拜谒大家画像,品味高洁人生,欣赏不朽诗文。还可以跨越时空走近伟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走过纪念馆,登上山顶进入亭子,仰望苍穹,碧空如洗;俯瞰山下,秋季旴江,洲滩裸露,江水成渠;古塔鸣雁,二桥锁江,桔园放彩。一幅幅画卷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