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毛炳身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1),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鏦铮铮(2),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3),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浩,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4);其容清明,天高日晶(5);其气栗冽,砭人肌骨(6);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7),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8);又兵象也,于行用金(9);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10)。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11)。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12)。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13)。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14)!”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萧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从宋玉写下这千古名句之后,历代迁客骚人、文士诗家都把秋天写得那么萧索悲凉,寂寞孤独。“伤春悲秋”,用一个“悲”字来描绘文人笔下的秋天,概括力可谓强矣。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以他的生华妙笔,给我们创制了一篇不朽的散文诗名作《秋声赋》。这篇赋,犹如一曲动人的乐章,以其独特的音符,传达了人的心声。这声音是那样的具体、细致、亲切、动人,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凄怆悱恻,油然与之共鸣。

夜阑人静,悄然无声。一位老先生——欧阳子正捧书阅读,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因而引起了惊诧。“悚然而听”,显示了秋声的强大气势。

接下来连用排比、比喻、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秋声:如风雨大作,似波涛汹涌,犹战士临阵,若金铁轰鸣。

欧阳子与童子的几句答问,是作者在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星月皎洁,明月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是一个多么晴朗、宁静的秋夜啊!这几句景色描写,不但体现了文章的张驰之道,而且给读者带来了浓郁的美感享受。

“噫嘻悲哉!”叹息何等苍凉。接着便追问秋声:“胡为而来哉?”无此一问,下面文路便无从开启。在此设问之后,作者便以传神之笔,把秋的色彩、秋的容颜、秋的声势、秋的意味,做了贴切、准确而又美妙的描绘。凄清浅淡,清新明朗,寒凉冷落,肃穆萧条,凄切怒号,这些从色、容、声、貌、意诸方面对秋天季候特征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微体察。在写了“秋之为状”之后,又对秋气的残酷与威力做了如此这般的描绘:丰茂的绿草一遇到它便枯萎衰败,高大的树木一遭到它的袭击便摧折凋零。仅此“余烈”,已是杀气腾腾,大有一无可挡之势。

文章到此,似乎已经把秋声状写得淋漓尽至,悲痛哀伤的情绪也已传染了读者,下面似乎无话可说了;谁知作者却用发语词“夫秋”一提,把文章由感性描写转入了理性阐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作者以丰富的联想,多方面引用比喻,把秋天比做“刑官”,一身肃杀之气;在时序上说它为“阴”,又把它比做“兵象”,显出凶煞之状;在五行中说它属“金”,在五声中属“商”声。“商”同于“伤”,万事万物,老大自然伤悲,过盛当以杀戮。这是悲哀的叹息,还是人生的哲理?不能不令人深思。

接着作者又用一段文字,说明没有感情的草木,还要飘落枯萎,过多的忧虑,怎能不使人形态劳损,心情感伤?何况还要追求那些智能、体力达不到的东西,岂不是要使乌发变得稀疏斑白、面庞变得憔悴消瘦吗!不要以自己并非金石的体质,去与草木争胜斗强。想想是谁残害了自身,何必去把秋声咀咒呢!

秋声如此可怕,秋意如此冷落,秋气如此强大。这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一种衬托手法。它说明:人的忧思比秋天更可怕,危害更大。劝人排除奢望,清心寡欲,与世无争。这就是作者的深意所在,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与中心。

本文以声起,以声结,既渲染了秋夜的凄清,又深化了悲秋的主题。结构缜密,表达自由,语言灵活晓畅,音韵优美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可说是宋代文赋的精品,散文诗的杰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