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派文学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出现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在作品主题、创作手法和风格等方面,迥然不同于日本战前文学,是战后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首先,一批战后派评论家本多秋五、平野谦等七人创刊发行了《近代文学》杂志。他们主张对既成日本文学进行本质的变革,主张文学创作要深入到明治以来的文学未曾达及的领域,将社会、自我存在的内在真实和痛苦体验,从意识和潜意识深层加以揭示。

与此同时,实践这一理论的作家相继发表作品。主要有: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椎名麟三*的《深夜的酒宴》*、中村真一郎*的《死的阴影之下》*、埴谷雄高的《死灵》*、梅崎春生*的《樱岛》*等。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带着自身的心灵创伤,反思经历过的严酷的历史行程,描写了战争惨祸和人们内心的深重伤痕,探讨在战争这一非常历史时期中表现出来的人类普遍问题,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课题。这批理论家、作家一般被称为“第一次战后派”。

稍后出现的一批作家,一般被称为“第二次战后派”。主要作品有:大冈升平*的《俘虏记》*、安部公房*的《墙——S。卡尔玛氏犯罪》*、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等。这些作品,与第一次战后派有一脉相承之处,同属战后派文学。

战后派文学从本质上区别于既成文学。其主要特点是:

一、战后派文学者都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都亲身经历了非常的战争时期,文学表现的题材,都取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二、战后派文学,实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二十年代曾在日本刚刚萌生即被扼杀的现代主义文学,如前卫派、超现实主义*、新心理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的又一次尝试,因而都表现出现代主义文学倾向。

三、战后派文学超越了日本文学的窄小框架,以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更深的洞察力去观察和表现人。他们有意识地与“小说”,与朴素现实主义决裂,主张要发现隐潜在各种现象深处的事物本质和普遍社会规律,探讨存在的真实,探讨宇宙、人生的意义。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主义倾向。

四、因其创作主题大多探求世界和人的本质,所以作品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哲理性、抽象性。他们为在日本文学中确立新的表现方法做出了切实的努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