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国恩《日子》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边国恩

【作家简介】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是埃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学者。出生于埃及麦阿额城附近的一个村庄,其父是一家糖业公司的小职员。侯赛因于3岁时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02年入爱资哈尔大学学习宗教和语言。1908年埃及大学创办后,他随即转入该校学习历史、文学和外语,并开始涉足文学创作。1914年毕业前夕,他获得该校颁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本年末,他赴法留学,主攻历史、哲学、心理学,先后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大学和巴黎大学文学院悉心钻研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近代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并广泛阅读世界文学名著,于1918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次年,侯赛因学成回国。他曾先后担任埃及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教育部艺术顾问、亚历山大大学校长、教育部长、阿拉伯语言协会会长、埃及作家协会首任主席、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职。

他的文学生涯长达半个世纪,著有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著作凡70余种,赢得了“阿拉伯文学之柱”的美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一席突出的地位。1926年,他出版的《沦蒙昧时代的歌》一书,采用笛卡尔的“唯理论”和“系统的怀疑”的方法,对阿拉伯的传统文学批评提出了挑战,力主不能盲目照搬古人,应该思想自由和具有分析批判的精神,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空前的大辩论。由于他坚持正确意见,敢于同保守势力作斗争,致使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标准——继承阿拉伯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学习西方现代文学的先进思想,发展阿拉伯的文学艺术。3卷本自传体长篇小说《日子》(1929、1939、1962)是作家的代表作,堪称抒情散文的典范,被誉为埃及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里程碑,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5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除写有《日子》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和文学论著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中篇是《鹬鸟声声》(1934)。作品通过对一乡下女仆和一个城市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波折的描写,反映了埃及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矛盾;长篇小说《苦难树》(1944)以一家三代人的变迁为主线,反映了埃及社会上革新与保守的冲突与斗争;历史小说《山鲁佐德之梦》(1943)是根据阿拉伯和伊斯兰古老传说写成的,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短篇小说集《大地上的受难者》(1948),以沉痛的笔触叙述了埃及人民在封建统治的黑暗时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抨击了造成人民痛苦根源的社会制度。在其他著作方面,侯赛因还写有《伊本·赫勒敦的社会哲学》(1918)、《思想领袖》(1925)、《诗歌与散文漫谈》(1934)、《埃及文化的前途》(1937)、《文学良心明鉴》(1949)、《西方戏剧文学》(1959)、《阿拉伯文学史丛书》(1970)等。

目前,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埃及国家文学奖,法国、比利时、黎巴嫩、西班牙等国的高级勋章,还被聘为欧、亚、非洲许多名牌大学的名誉博士。

侯赛因的文学创作,以其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声韵和谐、语言优美著称,是他架起了埃及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埃及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日子》,秦星译,作家出版社1961年出版。

【内容提要】在埃及尼罗河畔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盲童正在自己家里静静地沉思着。他想啊,想啊,不觉思绪驰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我们这位双目失明的朋友是不幸的:3岁那年便失明了。“起初他害的是眼炎,好些日子没有人注意,后来请来一个理发匠给他治疗,终于把两只眼治瞎了”。我们的朋友忘不了自己的不幸,更忘不了4岁的妹妹的夭折和18岁的哥哥的早逝。那时,妹妹“发着高烧,神志不清,躺在屋子一角的铺上,这样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到第四天下午,这一切忽然都停止了”。父亲只是不停地念《古兰经》,母亲不住地哀求真主,但也无济于事。他的哥哥也因无医无药又在父母的诵经声和祷告声中告别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们的朋友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听力,9岁那年把《古兰经》背得滚瓜烂熟,13岁随其兄到了开罗,入爱资哈尔经学院。在经学院里,因为他是盲人,不知跌跌撞撞过多少回,“尽管他衣服褴褛,双目失明,但看到他那安详的面孔,嘴角带着微笑和领路人匆匆地一起向爱资哈尔走去,他的脚步坚定,毫不蹒跚”。他下定决心,要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即使淹死了,也是幸福的。

寻求真理是幸福的,但又是痛苦的。为了弄清“真理就是对反驳的反驳”这句话的含义,他几乎彻夜不眠。他很快又发生了疑问:为什么那些自命为“安拉(真主)的邻人”,把学术当做追求享乐的手段,沉湎于一种低级的欲念之中,就是给他讲授经学的一些教授也令人失望:法律学教师表面上温文尔雅,实则是个不正经的东西,“生活方式的革新家”;伦理学教师则一味夸夸其谈,故弄玄虚,正如我们的朋友所讲到的那样“安拉赐给我的恩惠,使我一连讲两小时的话,都没有人懂得我讲的是什么,连我自己也不懂”;语法教师专门旁征博引,使人头晕脑胀,不知所云,以显示其独到之见。

在爱资哈尔经学院里,处处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那些主持正义,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往往受到排挤,甚至打击,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却遭到敌视。我们的朋友和他的几个同学因敢于斗争险些被开除学籍。我们的朋友,由对爱资哈尔经学院的渴慕,到对它的冷淡、厌恶,最后发展到对其反抗和决裂。当他听说开罗新创办了一所大学——埃及大学时,我们的朋友高兴极了,随后转入了埃及大学。

在埃及大学,我们的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到了新的乐趣。于是他便发奋苦读,终于在毕业前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第一个博士学位的称号。一个盲人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实属罕见。顷国顷城轰动了,就连国王也亲自接见了他。自此,我们的朋友不再因为双目失明而懊恼了,别人也不再因为他是盲人可怜或歧视他了。经过多次申请,他终于被批准赴法留学,他更加乐观地展望自己的美好前程。

在法国,我们的朋友不仅学习文学和历史,还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容貌出众、性格温柔、声音甜美、心地善良的法国姑娘。她为他发奋苦读的精神所感动,自愿为他伴读。有了姑娘的帮助,我们的朋友信心倍增,像是有一种新的感觉在升腾。一天,姑娘读过一段作品后问他有什么要说的,他终于倾吐了内心的秘密。姑娘没有正面表示可否,只是亲切地告诉他等她的信便是了。

就在那个暑假里,姑娘寄来一封信,邀请他同她全家一起度假。我们的朋友高兴万分,因为他清楚,只要有信给他,姑娘就是允诺。“她把他由痛苦变为愉快,由绝望变成希望,由贫穷变成富裕,由不幸变成幸福和纯洁”,她成了他终生伴侣,从她那里找回了他所失去的一切。

在妻子的帮助下,我们的朋友更加坚定了信念,以非凡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学会了拉丁语,精通了法语,悉心钻研了欧洲的历史和文学,整理了阿拉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写出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终于达到了荣誉的顶峰,成为一代文豪。

1919年,正值他30岁时,在妻子的陪同下归回祖国——埃及。从此投入了新的斗争。

【作品鉴赏】《日子》是塔哈·侯赛因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也是作家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埃及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有“抒情散文的典范”之美称,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小说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记叙了主人公由一个为了生存而背诵《古兰经》的无知盲童,成为一个闻名遐尔的阿拉伯著名学者和作家的艰辛历程。小说故事平凡而真实,语言质朴清新,宛若一个人在娓娓动听地讲故事,显得十分优美柔和、亲切自然,形成一种独特的抒情散文风格。

主要人物阿里·阿兹哈尔的形象,在本世纪初的阿拉伯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这一形象生动而深刻地表明了近代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在埃及的萌生和发展,可谓一个划时代的人物。长期以来,深受伊斯兰思想束缚的埃及人乃至整个阿拉伯人,其信仰是对真主的虔诚、个人的创造性、健全的理性几乎微乎其微了。同时,长期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也严重地束缚着下层人民才华的发展,使得人民不能有所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成长史,正是以个人的不懈努力,敢于抗争,勇于冲破社会环境束缚,超越传统习俗的禁锢,战胜生理缺陷而不断追求、不断发展和前进的个人奋斗史。主人公由对爱资哈尔旧式经院教学的渴望、仰慕到对其冷淡、厌恶,最后甚至转为反抗和决裂,由摒弃爱资哈尔而报名转入埃及大学,由国内转至国外求学,以及在此期间为克服生理上的缺陷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是极为典型的。诚如小说所写到的那样:“这四年对他来说是40年,确实是太长了。因为它像漆黑的夜,乌云密布,透不过一丝亮光。”因为他是盲人,不知跌跌撞撞过多少回,但“他还是倾听着教授的讲解”。足见,主人公是埃及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的第一批思想觉醒者、个性解放者和社会推动者的典型代表。因为无数个个人的奋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合力,也自然会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

小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是浓郁的抒情色彩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就抒情色彩而言,小说中的情节时时处处都在牵动着读者的心,沁人心脾,动人肺腑。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娓娓动听的语言,详尽地描写了阿里·阿兹哈尔的痛苦、坎坷、奋进、拼搏的一生。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部小说是在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在向人们展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由此看来,作品既有社会分析,又有心理探讨;既有对埃及社会极为出色的勾勒,又有对主人公乃至其他知识分子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譬如,当写到主人公的4岁小妹妹时,小说以抒情的笔触写道:“这孩子有一个妹妹,是全家最小的一个,只有4岁。她是一个活泼天真、美丽可爱、口齿伶俐、语言甜美、想象力很强的孩子。全家人都喜欢逗她玩。她也常常一连几小时独自一个人玩。她一个人坐在墙边,跟墙说话,就仿佛她母亲跟来串门的女客人谈话一样。她对自己所有的洋娃娃都关心备至,并且想象每一个洋娃娃都有自己的个性。她把这个洋娃娃当做妇女,把那个当做男人,把另一个当做男孩,又一个当做少女。这个小姑娘就和这些洋娃娃作伴,有时同洋娃娃玩耍谈笑,有时懊恼忿怒,有时平静安详地谈天。”透过这段叙述描写,令人感到了浓厚的抒情色彩,再与后面生病的小姑娘“不住的哆嗦,满脸流汗,皮肤抽搐”相对照,令读者既深叹不已,又倍觉小姑娘的可爱、可怜和可悲,不觉中一种浓郁的凄凉笼罩于读者心田。这种浓厚的抒情色彩是通过对人物的外在行为举止和内在心理的强烈冲突造成的。这种抒情,不但把小姑娘的悲惨凄凉的生活遭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同时也为全书蒙上了一层凄楚、暗淡、伤感的色彩,引发出读者强烈的同情心,从而更深刻地突现主题。再如,当人们把小姑娘的尸体抬走时,作品又以蕴含深邃、痛苦凄清的笔触写道:“来了几个人把女孩子抬走了,把她送到永远也不能回来的地方去了,这是个多么悲伤的时刻啊!那一天正是宰牲节,这个家庭早已做了准备,过节献祭的牺牲也早预备下了。这是多么痛苦的一天啊!这是多大的牺牲啊!晌午,谢赫把女儿埋入土里以后就回家来,这个时刻又是多么令人痛心啊……”乍看,几乎是平淡无奇的叙述,但透过字里行间,像是融入了作者的纯情,抒发出埋葬了天真、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后,家人的心万念俱灰,对生活感到了绝望。

说到对比手法的运用,作品自然比比皆是。其中既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埃及社会的愚昧、落后等的细致描写,又有对农村塾和爱资哈尔学院陈腐落后的教育制度的深刻揭露;既有对新型大学——埃及大学的礼赞、又有主人公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既有对过去往日的不堪回忆,又不乏对光明前程的美好憧憬。而这一切,都是在对比描写中进行的。这种手法,使作品具有想象力丰富、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的特点,在结构上也显得紧凑而完整。譬如,小说第一部的最后一章,作者就把自己的现在的幸福和昔日的巨大痛苦作了鲜明的对比:

我的女儿,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他的。我是多么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了解他啊!那时你就能分清你和他之间的区别。但是,目前你只有9岁,你所看到的一切生活都是幸福而愉快的,在这个时候,怎么能要求你想到这一点呢?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在一天、一周、一个月以至一年中只吃一样食品,他早晨吃的是一份这样的食品,晚上吃的也是一份这样的食品,既不抱怨,也不烦恼,既不表示难以忍受,更不觉得自己的处境值得怜悯。我的女儿,如果你只要吃一小匙这样的食品,你的母亲一定会吓得给你服药,或者给你请医生诊治。

这一段饱含深情的对比,既有作者对新生活的肯定,又有对青年一代的教育意义。

此外,作品结构清晰、完整也是一大特色。第一部记述主人公童年时期的家乡生活:3岁时患眼疾,结果眼睛被土医生治瞎了;小妹妹因发高烧得不到治疗而惨死;成年的哥哥被霍乱夺去了生命……第二部记述主人公在爱资哈尔学院的学习生活:爱资哈尔学院是一所古老的伊斯兰教宗教学府,一切受到宗教思想的控制,主人公生活单调,学习乏味,因敢于提出质疑对抗传统教义,险些被开除。后又报考埃及大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写出了全新的论文,获得了该校第一个博士学位。第三部,记述了主人公留学法国的生活和爱情。在学习期间,他认识了一位法国姑娘,帮助他学习,后来成为他的终身伴侣。

小说初看起来,仿佛是以主人公一生的3个阶段分为3个部分,其实这3部分不但有外在的联系,而且还有内在的紧密结合。从结构上看是严谨的,从内容上看是密切相关的,从情节上看是前后衔接、互相照应而又缺一不可的。

当然,《日子》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薄弱之处:如在艺术手法上还嫌单纯和幼稚,基调基本上是描述性的,缺乏更深刻的艺术开掘和多种手法的运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