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著,人民出版社,22万字,2012年7月第1版,38元)
△8章:①科学主义及其历史流变;②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形成;③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④科学主义本土化语境中科学与哲学的对话与互动;⑤科学主义在中国社会诸领域的激荡与渗透;⑥科学主义的本土特色;⑦科学主义的评价与反思;⑧科学主义的超越之路。
〇这本书在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上,全面审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力求作出客观中肯之评价,进而探求其合理的未来发展模式,努力尝试在“文理融通”的文化体系中寻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契合点来实现科学人文主义,从而应和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时代旋律。全书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思潮与个案的统一。
〇科学主义是西方理性主义和近代欧洲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主义是坚信科学真理的绝对性、科学方法的普适性、科学价值的扩张性的哲学信仰和观念。
〇“科学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77年。它的原意是指“作为科学家特征的方法、精神、态度等”。
〇科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性活动,并且是人类理性的典范和集中表现。
〇江苏大学钱兆华教授从文化基因的角度阐述了中西科学的差异。他断言,由于中国传统科学强调思维的整体性,注重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喜欢走中庸,偏爱辩证思维、自然哲学贫乏、崇尚古人、权威、缺乏怀疑批判精神、迷信思想严重等文化基因要素决定了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偏重于经验总结、偏重于实用、偏重于用直觉和意会的方式理解问题、不重视对知识的检验和论证等特点。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①为了求知和摆脱愚昧而不是为实用目的,热衷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②热衷于探索寻找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③喜欢、擅长运用理性思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④追求思维的严谨性、明晰性和精确性,注重对概念的严格定义;⑤相信世界是简单的、有序的、统一的,因而可以凭理性思维找到其中的规律;⑥具有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喜欢标新立异、自创理论;⑦十分重视运用逻辑和实验方法对知识进行检验和论证;⑧具有一贯的“主客二分”传统;⑨重视个人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⑩具有适宜西方科学生长的基督教等。
(2020年7月31日夜阅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