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食雉肉喻
【原文】
昔有一人,病患委笃[1],良医占之,云:“须恒食一种雉肉,可得愈病。”而此病者,市[2]得一雉[3],食之已尽,更不复食。医于后时,见便问之:“汝病愈未?”病者答言:“医先教我恒食雉肉,是故今者食一雉已尽,更不敢食。”医复语言:“若前雉已尽,何不更食?汝今云何止食一雉,望得愈病?”
一切外道,亦复如此。闻佛、菩萨无上良医说言,当解心识[4]。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5]。犹食一雉,是故不能疗其愚惑烦恼之病。大智诸佛,教诸外道,除其常见,一切诸法,念念生灭,何有一识,常恒不变?如彼世医,教更食雉,而得病愈。佛亦如是,教诸众生,令得解诸法,坏故不常,续故不断,即得铲除常见之病。
【注释】
[1] 委笃:确实(病势)沉重。委,的确,确实;笃,沉重。
[2] 市:买。
[3] 雉:野鸡。
[4] 心识:心和识的并称。心,指远离对象仍具有思考的作用;识,有差别认识的作用。
[5] 迁谢:指事物的迁流变化。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病得非常严重,有位名医给他诊断了一下,然后告诉他:“你需要经常吃野鸡肉,你的病才能好起来。”而这个病人到集市上买了一只野鸡,吃完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后来遇到他,便问:“近来你的病好点没有?”这个病人答道:“您先前叫我常吃野鸡肉,我觉得野鸡肉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吃完一只之后,便不再吃了。”医生又说:“你吃完了一只,为什么不继续吃下去?你现在只吃了一只,就希望你的病能好?”
一切外道也都是这样。他们听闻佛、菩萨这些无上良医说,应当解悟心为主体,识是了别,是心的作用。但是那些外道徒却总是执着于常见,对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一个心识,相续不断,觉得不会再有什么变迁生灭。就好比只吃一只野鸡,就觉得疗效永远都在,所以就无法治好他们的愚惑烦恼之病。那些大智慧的诸佛指导诸外道祛除常见,因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每一短暂的心念中不断发生生灭的变化,哪有精神能脱离物质而恒常不变的呢?就像那位名医教病人继续吃野鸡肉才可以治好病一样。佛陀也教示众生,使他们得以悟解一切事物时时都在毁灭,所以不常,又时时相续,所以不断,这样才可能除掉常见之病。
【评析】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次性就想治好病患也是不可能的。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做事必须从一点一滴干起,持之以恒才有效果。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存在。所以,我们不应以固有的眼光看待问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事。
故事征引
再坚持片刻就会有收获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两兄弟一起进山,在上山途中他们偶然与一神僧相遇。
当时,神僧看他们两兄弟老实憨厚、做事认真,就说要授予他们酿酒之法。他们开心极了,一口答应要好好学。
接着,神僧便叫他们把在端午那天收割的米,与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来调和,再注入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然后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紧,密封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终于,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跋涉过千山万水,终于找齐了所有的材料,然后各自调和密封,最后潜心等待那出酒的时刻。
多么漫长的等待啊,多么漫长的一个过程啊!第四十九天到了,两个人整夜都没有睡,就等着鸡鸣的声音。终于听到远处传来了第一遍鸡鸣。
又过了很久很久,才响起了第二遍。第三遍鸡鸣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来?其中一个再也等不下去了,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自己的陶瓮,然而他却惊呆了,里面的水像醋一样酸,又像中药一般苦,他把所有的后悔加起来也不可挽回了。他失望地把它洒在了地上。
而另外一个人,虽然欲望如同一把野火在他心里燃烧,让他几次都按捺不住,想要赶快伸手,但他还是咬着牙,坚持到第三遍鸡鸣响彻了天空。
“多么甘甜清澈的酒啊!”他终于品尝到了自己亲手酿的酒。
坚持不懈是正道
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一直过着舒心的日子。有一天,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向他请教求知之道,想从他这里讨一些绝妙之法。
那个少年说:“老先生,晚辈十分仰慕您的学识与才华,不知道您在年轻时读书有何妙法?若有,敬请授予晚辈,晚辈定将终生感激!”
陶渊明听后,捋须而笑道:“天底下哪有什么学习的妙法?只有笨法,全凭刻苦用功、持之以恒,勤学则进,殆之则退。”
少年似乎没听明白,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田边,指着一棵稻秧说:“你好好地看,认真地看,看它是不是在长高?”
少年很是听话,可无论怎么看,也没见稻秧长高,便起身对陶渊明说:“晚辈没看见它长高。”
陶渊明道:“它要是不能长高,为何从一棵秧苗,变成现在这等高度呢?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长,只是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罢了。读书求知以及知识的积累,便是同一个道理!每天勤于苦读,也不可能发现今天就比昨天的知识要多,但天长日久,丰富的知识就装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说完这番话,陶渊明又指着河边一块大磨石问少年:“那块魔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
少年回答:“那是磨镰刀磨的。”陶渊明又问:“具体是哪一天磨的呢?”
少年无言以对,陶渊明说:“村里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个样子,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它每天都会有所亏欠的啊!”
少年这才恍然大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