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与“情怀”——宁夏作家群创作心理论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秘密”与“情怀”——宁夏作家群创作心理论析

◎张富宝

近些年来,由于个人研究兴趣的转移,我比较多地关注了宁夏作家的创作情况,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也有一些跟踪式的阅读,但对宁夏文学还谈不上有深入的研究,只是有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愿意与大家进行分享。

从散兵作战(譬如张贤亮)到多点开花(“三棵树”和“新三棵树”)再到形成集团优势(宁夏作家群),今天的宁夏文学已经足以让外界刮目相看,小省区的“大文学”已成气候。“文学宁夏”的出现,不仅使“宁夏”这一遥远而陌生的地理名词变成了一个丰富生动、充满内蕴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想象,散发出神秘而亮丽的光芒,与此同时,它也为聒噪、矫情与聪明的当代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增添了一种新的元素,贡献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进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衰变迁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参照。

毫无疑问,宁夏作家群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色,他们的创作不盲从,不随风倒,保持着相对的封闭性、独立性和纯粹性,他们无不立足于自己脚下的大地,无不执着于西北乡土的风俗人情,无不体现出独具风格的地方性乃至民族性特征。宁夏作家群对“本土化”的选择近乎是无意识的、本能的,带有天然习得的意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土化”不仅是其地域身份的外在标志,也是其写作策略的具体实践,更是其一种内在的精神信仰。对于一个活力四射的作家群体来说,他们不仅很好地承续了宁夏文学的历史传统,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迥异的个性特色,展现出多元化的面相。

由此,在宁夏作家群的作品中,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那种默默流淌的忧伤与意都呈现出一种“自在之美”。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人文精神疲软的时代,宁夏作家偏安于一隅,守护着属于自己的“清洁”,这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佩。

张富宝,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发表《论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心理》等多篇文艺理论评论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