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家经学兴废
诸家经学兴废
【原文】
稚子[1]问汉儒所传授诸经,各名其家,而今或存或不存,请书其本末为《四笔》一则。乃为采摭[2]班史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并他书,删取纲要,详载于此。《周易》[3]传自商瞿始,至汉初,田何以之颛门[4]。其后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至后汉,高氏已微,晋永嘉之乱[5],梁丘之《易》亡。孟、京、费氏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弼所注行于世。江左中兴,欲置郑《易》博士,不果立,而弼犹为世所重。韩康伯等十人并注《系辞》,今唯韩传。《尚书》自汉文帝时伏生得二十九篇,其后为大小夏侯之学[6]。古文者,武帝时出于孔壁,凡五十九篇,诏孔安国作传,遭巫蛊事,不获以闻,遂不列于学官,其本殆绝,是以马、郑、杜预之徒皆谓之《逸书》。王肃尝为注解,至晋元帝时,《孔传》始出,而亡《舜典》一篇,乃取肃所注《尧典》,分以续之,学徒遂盛。及唐以来,马、郑、王注遂废,今以孔氏为正云。《诗》[7]自子夏之后,至汉兴,分而为四,鲁申公曰《鲁诗》,齐辕固生曰《齐诗》,燕韩婴曰《韩诗》,皆列博士。《毛诗》者出于河间人大毛公,为之故训,以授小毛公,为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不列于学,郑众、贾逵、马融皆作《诗》注,及郑康成作笺,三家遂废。《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汉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之《仪礼》也。《古礼经》五十六篇,后苍传十七篇,曰《后氏曲台记》,所余三十九篇名为《逸礼》。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谓之《小戴礼》。马融、卢植考诸家异同,附戴圣篇章,去其烦重及所缺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也。王莽时,刘歆[8]始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9],在《三礼》中最为晚出。左氏为《春秋传》,又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邹氏无师,夹氏无书。《公羊》兴于景帝时,《谷梁》盛于宣帝时,而《左氏》终西汉不显。迨章帝乃令贾逵作训沽,自是《左氏》大兴,二传渐微矣。《古文孝经》二十二章,世不复行,只用郑注十八章本。《论语》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凡二十二篇;《古论语》者,出自孔壁,凡二十一篇。各有章句[10]。魏何晏集诸家之说为《集解》,今盛行于世。
【注释】
[1]稚子:幼子,小孩。[2]采摭(zhí):采集摘录。[3]《周易》:我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4]颛(zhuān)门:谓独立门户,自成一家。颛,通“专”。[5]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的乱事。[6]大小夏侯之学:夏侯胜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夏侯建开创的“小夏侯学”。[7]《诗》: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8]刘歆,字子骏,西汉后期的着名学者。他不仅在儒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目录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9]《周礼》是儒家经典,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10]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
【译文】
我的幼子问我,汉代儒家所传授的各种经典,各有不同的版本,而如今有的保存了下来,有的已经散失。请我将诸经的源流本末写成一文收于《四笔》之中。于是我采集摘录班固的《汉书》、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及其他的史书的记载,删删减减提取纲要,详尽的记载在这里。《周易》从春秋商瞿时期开始流传,一直到西汉初期,田何将其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其后分为施仇、孟喜、梁丘贺之学,继而又有京房、费直、高相三家之说。到了东汉,高氏之说已经衰败。西晋永嘉之乱时,梁丘贺所撰写的《周易》已经失传。孟喜、京房、费直的学说也没能相传下去,只有郑玄、王弼所作的注释本流传于世。东晋中兴,将要设置郑玄注《易》学博士,结果没有成立,而王弼所注释的《易》学更为世人所重视。韩康伯等十人都曾经为《系辞》作过注释,但现在只有韩康伯的注释的《系辞》流传了下来。今文《尚书》一书最早由西汉文帝时的伏生传授,一共有二十九篇,之后又有夏氏开创的“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之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期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共有五十九篇,武帝曾诏令孔安国作注释,因为之后发生了巫蛊之祸,孔安国为《尚书》所作的注释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于是也就没能将古文《尚书》列于官学,这本古书几乎绝世了,因此马融、郑玄、杜预等人都称古文《尚书》为《逸书》。王肃也曾为该书作过注解。到东晋元帝时,古文尚书的《孔传》本开始出现,但失传了《舜典》一篇,于是摘录王肃所注的《尧典》加以补续,于是学习《孔传》的人逐渐变多了。等到唐朝的时候,马融、郑玄、王肃为古书《尚书》作的注传就不再使用了,现在以孔氏本为正本传习。《诗经》自子夏之后,一直到汉朝时期,出现了四家传习者。鲁国申公所传称为《鲁诗》,齐国辕固生所传的称《齐诗》,燕国韩婴所传的称《韩诗》,这些人都是西汉时设立的博士,他们专门对其进行研究、讲授。《毛诗》则出于河间人大毛公,因为他专门为此书作注释,所以这样称呼他。他又把所传的《毛诗》传授给了小毛公。大毛公曾任河间献王的博士,由于不在汉朝,所以没有被列入官学。郑众、贾逵、马融都为《诗经》作了注解,但是等到郑玄的笺注出现后,他们三家的注释就废而不用。《齐诗》不久就失传了,《鲁诗》没有在江东一带流传,《韩诗》虽然保存下来,却无传授之人。只有郑玄笺注的《毛诗》被国学单独采用,一直沿用到现在。汉代高堂生所传《士礼》十七篇,就是现在的《仪礼》。《古礼经》共有五十六篇,后苍传下十七篇,称为《后氏曲台记》,其余的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戴德曾将《古礼》的二百零四篇删减为八十五篇,叫做《大戴礼》,戴圣又将其删减为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马融、卢植辨析诸家的异同,主要是以戴圣《小戴礼》中的篇章为主,删去此书繁琐、重复部分并且补足缺略的部分,之后此书就流传于世,这就是现在的《礼记》。西汉王莽执政时期,刘歆开始创立《周官经》学,也称为《周礼》,在《三礼》中此书是最晚出现的。左氏作《春秋传》,除此还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邹氏没有后人传授,夹氏之书不传于世。《公羊》学起兴于汉景帝时期,《谷梁》学在汉宣帝时期流传兴盛,但《左氏》学一直到西汉末年也不为世所重。等到东汉章帝时期,才诏令贾逵为《左氏春秋》作注解,自此以后,《左氏春秋》流传兴盛起来,而《公羊》、《谷梁》学逐渐衰微。《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已经不流传于世,现在用的是郑注释的十八章本。《论语》有三家:有《鲁论语》,这是由鲁国人传授,就是现在所流行的版本;有《齐论语》二十二篇,这是齐国人所传授的;还有从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论语》,共二十一篇。这三家传本都有章句解释。曹魏时期何晏汇集诸家之说撰为《集解》,今天盛行于世。
【评析】
本文是作者为教育幼子而编写的儒学典籍发展流变的历史,对学习国学的入门者有一定的帮助。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我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着作1773部,两万多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西汉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为五经,唐代将《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到北宋时陆续添加《尔雅》《论语》《孝经》和《孟子》,合做十三经。儒家经典最为着名的编订方式是朱熹所定,将五经加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就是“四书五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