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龙怀珠
【作家简介】伊本·穆格法(724—759),原名鲁兹比,是中古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初期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波斯朱尔村(今伊朗设拉子南部),父亲是阿拉伯伍麦叶王朝的税收官。幼年时,他在波斯读书,深受波斯文化熏陶,信奉袄教。后来到伊拉克名城巴士拉求学,又获得了广博的阿拉伯文化知识。他先后给许多王公贵族当过文书。在阿拔斯王朝时期,曾担任巴士拉总督的文书,并改信伊斯兰教。不过他的宗教观念十分淡薄。他不满当时社会和阿拉伯统治者对“麦瓦利人”(即信奉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的歧视和迫害,反对民族压迫,极力主张社会改革,倡导培养新的社会风气。这一思想,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他学识渊博,将好多波斯历史、希腊哲学的著作从波斯语译成阿拉伯文。他对萨珊王朝的宫廷文学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创立了隽永风趣、深受广大城市居民欢迎的被称为“宫廷大臣派”文体。从波斯巴列维文翻译成阿拉伯语的故事集《卡里来和笛木乃》就是这种文体的一例。
除代表作《卡里来和笛木乃》之外,他的作品还有反映作者改良观点的道德、哲理箴言集《小礼集和大礼集》;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向曼苏尔哈里发提出批评和改良建议的谏辞《近臣集》;从波斯巴列维文翻译的《波斯诸王传》、《波斯风俗和文化》、《王冠》等书。据说他还翻译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修辞学》等著作。
伊本·穆格法崇尚理性,文笔优美,译笔流畅,写作技巧娴熟,分析中含有辩证因素,不少作品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为阿拉伯散文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阿拉伯文学开辟了翻译介绍不同文化和知识的领域,是后世阿拉伯文学家和哲学家所推崇和效法的典范。
伊本·穆格法在统治阶级的互相倾轧中受到牵连,于公元759年被曼苏尔哈里发以“伪信罪”杀害。
《卡里来和笛木乃》,林兴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内容提要】希腊王亚历山大征服并统治了印度,印度人民起而反抗,废黜其任用的国君,拥立了印度前王的后裔大布沙林为印度王。后来,大布沙林王日渐骄横,作恶多端,荒淫无度,民怨沸腾。朝内一位年高德劭的哲学家白得巴,为使国王改邪归正,就冒死直谏,结果被判死刑。但很快国王终于醒悟,取消了判决,委他以朝廷宰相的重任。从此国泰民安,万事顺昌。为使自己的事迹万古流传,国王命白得巴编写一部“说明帝王的品德和对百姓施政的方略”之书。白得巴受命,和他的弟子闭门著述,用一年时间写成这部借生活琐事,表达深奥哲理的《卡里来和笛木乃》。后来波斯王艾努·施尔旺派遣大医师白尔才外到印度,将此书取了回去。
《卡里来和笛木乃》“外表是供人消遣的闲书,其实隐含陶冶理智的深意”。书中采用牲畜野兽的对话体裁,动物说的话却是寓意深长的哲理。除主要故事“狮子和黄牛”外,还有许多其他故事。
狮子和黄牛的故事:黄牛失足陷于泥塘,遭到主人抛弃。后来,它自己挣脱出来,到了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自由自在,尽情吃喝,随意高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身体也越来越肥胖。离此处不远的大森林中,有一个久居深宫的狮子,是这里百兽之王。狮王从未见过黄牛,乍闻黄牛的高叫声,不由得胆颤心惊。为不失自己身为兽王的威严,它表面强作镇定。但这并没有瞒过聪明伶俐、经验丰富的狐狸卡里来和笛木乃的眼睛。这两只狐狸位卑职微,不被狮王重用。原是狮王门房的笛木乃看准了这是个升官争宠的好时机,就立即进见狮王,主动充当狮王的侦探前往查究黄牛的底细。很快,它将黄牛带回,使之成为狮王的顺民,从而博得了狮王的欢心。精明贤能,异常忠厚的黄牛,不久就得到狮王的信任,被委之以重职,成为狮王部下地位最高的大臣,做了狮王的心腹。于是笛木乃妒心大发,并由妒生恨,就将黄牛视作仇人,决心置其于死地而罢休。它施展计谋,前去朝见狮王,妄称黄牛是一个大奸臣,到处招兵买马,存有篡位之心。经它再三蛊惑,狮王的心终于被打动,决定对黄牛加以惩罚。笛木乃又佯装忧心忡忡去见黄牛,对黄牛说,狮王早已垂涎它肥胖的身体,准备杀了它让大家饱餐一顿。黄牛闻之大惊。经不住笛木乃花言巧语的欺骗,老实的黄牛竟信以为真,就准备和狮王决一死战。这样,笛木乃一方面极力怂恿黄牛去反叛狮王,另一方面又在狮王的面前大肆谗害黄牛。一场残酷的拼杀,黄牛战死,狮王也身受重伤。杀了忠诚可靠,奉公守法的黄牛,狮王十分懊悔。卡里来责备笛木乃的这种行为,它申斥笛木乃不该进谗说谎,莫须有地诬告他人。过路的老虎听到二位狐狸的谈话,就将此事禀报给狮太后。狮太后又原原委委地告知狮王。狮王大怒,下令对笛木乃进行审讯。但是巧言令色的笛木乃仍然百般狡辩。夜半,卡里来前去探监,笛木乃向好友承认自己的罪行,但又声言“不怕受处分”,表示要以死相抗。一只豹子窃听了它们的谈话。于是老虎和豹子出庭作证,狡猾的笛木乃最终未能逃脱死刑。这是利用阴谋诡计进行损人利己活动的人应得的报应。
其他故事:“鸽子的故事”讲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可摆脱困境。一群鸽子困在猎人的网中,在老鸽子的带领下,它们奋力朝同一方向飞起,把网子带到高空。后来它们落在好友老鼠的住所前,老鼠咬破网子,帮助大家脱了险。“教士和鼬鼠的故事”讲轻率孟浪者必然要对造成的后果自责。一个教士娶了美丽的妻子,后来又有了一个漂亮的儿子。一天,他应召去见国王,正巧其妻已去沐浴,于是他将小孩交给家养的小鼬鼠看管,转身去见国王。不一会,一条黑蛇从墙洞爬出,向小孩逼近。鼬鼠见状,立即冲上去和蛇搏斗,把蛇咬死。教士返回,在门口见到满口鲜血的鼬鼠,以为小孩被它咬死,愤怒地举起拐杖,一下子便把鼬鼠打死在地上。等到他进屋见小孩安全无恙,黑蛇死在一旁时,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及。“狐狸和白鹤的故事”讲对敌人的赞颂洋洋自得,失去警惕,必然后患无穷。狐狸笑容满面地问白鹤:“当暴风由左面吹来的时候,你的头放在什么地方?”白鹤答道:“我把头放到右边去。”狐狸又问:“暴风若从右边吹来呢?”白鹤答道:“那自然是转到左边去了。”狐狸又问:“倘若暴风由四面八方吹来的时候,你又怎么办呢?”白鹤答道:“我可以把头躲在翅膀底下。”狐狸说:“把头藏在翅膀底下,躲避风雨,这是何等的幸福!真值得羡慕了!现在,请你做一次给我看看吧!”被捧得飘飘然的白鹤,立刻把头伸到翅膀里面。狐狸趁机直扑过去,抓住白鹤的咽喉,饱餐一顿,然后洋洋而去。“羊鸦鼠龟的故事”讲弱小者忠诚友谊,互相帮助,就会度过一个个危难。羚羊、乌鸦、老鼠和乌龟结为朋友。一天,羚羊被猎人的网套住,其余三位前去搭救,老鼠咬断网绳,羚羊得以逃脱。此时猎人来到,捉住了爬行很慢的乌龟。这时羚羊装作受伤,乌鸦在羚羊附近徘徊,装作等待吃它的尸肉。于是猎人中计,被羚羊引诱到远处,老鼠咬断了绊乌龟的绳子,乌龟脱了险,猎人一无所获。“小白兔的故事”讲只要运用计谋,弱者定能制胜强敌。小白兔中签要被送给狮王做食物。它在惊怕之余计上心来,故意拖延了狮王用餐时间,珊珊去迟。狮王饥饿难挨,怒气冲天。小白兔佯言它送来的食物——另一只小白兔在途中被一只雄狮夺去。狮王盛怒,当即令小白兔带它去找那只雄狮决斗。小白兔带狮王到一口深井边,狮王伸颈一看,果见井底水中有一头雄狮和一只小白兔。它大吼一声扑向井底,终于淹死在那里。“三尾鱼的故事”讲不防患于未然必遭灾祸。有精明的、平凡的、愚笨的鱼各一尾,生活在一个水塘中。一天,两个渔翁来此打鱼,精明的那尾鱼毫不迟疑,从通河的水道逃到河里去了;平凡的那尾鱼装死,被渔翁扔在岸边,它便用力跳进河里去了;那尾麻木的笨鱼依旧在水塘里悠哉游哉,结果被渔翁打捞去了。
【作品赏鉴】《卡里来和笛木乃》源于古代印度著名的寓言和童话集《五卷书》。6世纪中叶,《五卷书》被译成中古波斯文。大约在750年左右,伊本·穆格法把它从波斯文转译成阿拉伯文。伊本·穆格法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五卷书》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加进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故事,并非是普通纯粹的翻译。译本语言洗炼,文体优美,形象生动,成为阿拉伯古代散文的典范,不仅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了继基督教《新旧约全书》之后,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作品之一。
本书正文由15章组成,正文前还有穆格法的“序言”等4部分附加内容。卷首,作者即开宗明义,阐述了这本取名“卡里来和笛木乃”的书,“以禽兽生活故事为题材,以便使它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雅人爱其哲理,俗人爱其故事”。并强调“阅读这本书的人应当精读细思,洞察故事的含意,否则有背作者写作本书的原意”。因为本书的写作“采用牲畜野兽的对话体裁”,“隐含陶冶理智的深意”;借生活琐事,表达深奥哲理,所以,深邃的哲理性即是本书的基调,也是其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所在。
这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几十种动物的活动所组成的50多则寓言和童话,无一不是表达一种哲理或教诲,表达作者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处世的教训,抒发他改革社会和治理国家的政治抱负。所以,这本书堪称一部印度和阿拉伯古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一座不可多得的人类知识宝库。
这些简短朴素的寓言和童话,其所阐述的道理也都平平常常,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不少人生的经验、智慧的结晶。书中每个故事都思想睿永、寓意深刻,其主要倾向是当时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流露。我们通过那些飞禽和走兽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思想感情,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和阿拉伯人民对待人生的积极、乐观态度。他们坚持正义、反对暴虐,同心协力,战胜强暴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弱者战胜强者,被压迫者战胜压迫者这一人民的美好生活理想和愿望。画眉求援于老鸦,终于战胜了大象(见译本第5—6页。以下只注页码),乌鸦杀死毒蛇(第55—56页),螃蟹智杀凶狠毒辣的颅鹚(第56—58页),小兔设计使大狮淹死井底(第59—61页),海鸥巧胜海怪(第76—79页),以及前文所叙鸽子的故事,鸽鼠羊鸦的故事等等,都十分生动形象的说明,只要弱者同心协力,团结互助,一定会战胜强者。残暴的统治者并不可怕,只要敢于起来与他们斗争,就能把他们打倒。这对于人民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可以启发被压迫者的斗志,坚定他们斗争的决心。这些哲理性极强的故事的结局总是让读者愉快满意的“快乐的结局”,这是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这些故事同情和歌颂劳动人民和弱者,痛恨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真正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使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人们所过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政治面貌等等。
本书中很多故事教给人一些做人处世之道,趋吉避凶之术。如告诫人们不要去做非分之事的猴子拔木钉的故事(第43—44页),告诉人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狼与大鼓的故事(第50页),讽刺经验主义的傻鸭子与真鱼和月影的故事(第69页),教人防患于未然的三尾鱼的故事(第63页),以及骗人终于骗己的二人分钱的故事(第82—84页)等等,都写得朴素真实,极为生动引人。这里不仅描述了故事发生的过程,而且还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描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很有特色。猴子、狼、傻鸭子等等拟人化形象都是如此。这本故事集把动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写得那么传神,那么富有哲理,这在童话寓言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带有教诲性、道出益人神智精湛见解的人生生活经验和处世格言,在这本寓言故事集中枚不胜举,比比皆是。这里蕴含着鲜活的人生哲理,对人们有很大启迪作用。比如,书中特别强调人对环境和恶人进行不懈斗争的必要:“与恶人相处如同登舟入海,即使不葬身海底,也不免受到惊吓”(第9页);“一个人要是安于危险和惊恐的境遇,那就好比是头蠢驴。所有的畜生都有自卫的本能,从来没有听说过自寻死路的畜生。相反的,遇到危险时,这种自卫的本能却能化险为夷”(第5页)。劝人要珍惜友谊,广结朋友,不要成为孤家寡人:“世上每每有些独夫,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因而无人协助,不能成事。有才智的人能运用众人的智慧,获得千军万马所得不到的成功”(第5页)。教导人要有理智,具有哲理:“理智是一切的主宰”,是“万善的因,是幸福的钥匙”,是“经验阅历的成果”(第17页);“哲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长新的装饰品,是余味无穷的珍馐”(第9页)。有了理智和哲理这些美德,人就会“在洪福中不会放荡”,“不会抱怨人生短促”,“处顺境不狂妄,处灾难不惊慌”(第9页)。此外,书中还教人谦虚、谨慎:“人贵在自知之明”(第9页),“宜谨言,谨言之中有平安,忌废话,废话之后必懊悔”(第9页)。“做事情之前应当深思熟虑,不要贸然动手”(第36页)。如此等等,难以尽述。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本书中也夹杂着不少统治阶级的消极思想,有些故事极力宣扬宿命论:“无论大小事务,总是逃不出定命”(第157页)。沙漠中的旅行者千方百计要躲避灾难,最终难以逃脱被一堵墙压死的厄运(第41—42页)就是一例。还有鼓吹人们要有“步步高升,直到获得最高的名利地位”的“大志向”,不要像“无志向”的狗一样,“得了一个骨头,就心满意足”,“便洋洋自得”(第44页)。至于对金钱魔力的崇拜(第109页),对人们安分守己,少管闲事的劝喻(第81—82页),对劳动的卑视(第196—202页)等一些消极的东西,在本书中也是随处可见。尽管书中有这些糟粕,但瑕不掩瑜,它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积极的、健康的,仍不失为一部喻世明言。
本书是一部具有东方文学特色的典型的框架形结构的故事集,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中又有更小的故事,各故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每个故事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事生动活泼,情节曲折离奇,妙语连篇,寓旨深微,言简意赅,引人入胜,拟人、象征、夸张、对比,讽刺、幽默各种描写手法的贴切运用,古朴淳厚,生动活泼、明晰畅达、亲切自然、意蕴绵远、启人睿智的语言,加上它通篇表现出鲜明和深刻的哲理性,使这部优美的民间故事成为印度和阿拉伯人民的一束艳丽无比的智慧奇葩,世界文苑宝藏中的稀世珍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