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语 [印度]本德》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浓密的竹林,

暗淡的黄昏,

鸟儿清脆地唱个不停,

它们在自己的心中

编织着甜蜜的梦境,

它们用歌声向疲劳不堪的

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

肩负着沉重的生活重担,

迈着沉重的步伐,

一群工人在蹒跚地走向自己的家庭。

鸟儿不停地尽情向他们倾吐衷情。

黄昏给工人们披上了金光,

微风像扇子一样给他们送来清凉。

他们的内心出现了新的希望,

他们的内心出现了新的理想。

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同情,

自古就是这样,

自古以来就写下了

人类和自然相互同情的诗行。

黄昏的景色暗淡又凄凉。

啊,我的诗!

要像鸟儿的歌唱一样,

歌唱黎明的来临,

歌唱太阳出现在东方。

(刘安武 译)

【赏析】

20世纪前半叶的印度诗歌主要有两种潮流: 一是民族主义,一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潮流也被称作“阴影主义”,它的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带有神秘、伤感和唯美主义的色彩,仿佛一片淡淡的阴影笼罩在心头,但这阴影绝不是对生活的悲观、弃绝,而是在阴影的世界里坚守着人性的堡垒。浪漫主义诗人要求个性解放,在创作上则要求冲破旧诗歌传统的束缚。其中,苏米德拉南登·本德是一位很特别的诗人,他虽然是“阴影诗人”的成员,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崇尚美与自然,歌颂青春、爱情和人生,追求种种幻想,对未来的时代寄托了热烈的希望。这首小诗《鸟语》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诗句中借助许多意象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气氛。这些意象不是象征主义那种抽象化程度极高的、具有强烈隐喻和暗示性意义上的逻辑化意象,而是一些具体可感的、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情感化意象,如浓密的竹林、暗淡的黄昏、唱着歌儿的小鸟、学生的负担、工人的步伐、金色的黄昏、清凉的威风……可以看到,这一切都是朴素的自然意象,没有任何雕琢,也没有任何加工,作者显然是有意展示他们清新的一面,好像一幅着色清淡而又充满生气的自然图卷慢慢摊开在我们面前。这种自然的笔法,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泰戈尔,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风格敏锐,清新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从中透露出对神的虔诚和对自然的尊重,而这些都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本德的诗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类似的特征。我们看到,诗歌的主题是鸟儿,它们被诗人塑造成充满灵性和神性的精灵,仿佛天使。它们不仅用各种歌声宽慰疲惫的人们,而且使人类和自然这种相互同情的光芒映照古今。在鸟儿的抚慰下,人与自然达到了天然的默契。

西方也不乏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学创作,如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的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虽然也尊崇自然,但却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他们对自然的态度是迷恋而不是尊重,是逃避而不是倾诉,而本德却将自然当成朋友,当成亲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与互相同情。我们也看到,在关注自然的同时,诗人还看到了学生的生活重担、工人的艰辛劳累,他内心深处是关心社会、民族、国家的,只有心中充满大爱,才不至于颓然悲观,才能像鸟儿一样唱破黄昏的暗淡与凄凉,憧憬黎明的东方!

(史伟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