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秋天带着果实和丰收来临,
美丽的夏日还闪着枯黄的光。
一丝纯蓝绽出废弃的小屋;
鸟儿的飞翔因古老的传说而扑扑作响。
红酒已酿好,温和的寂静充满了
对黑暗的提问轻轻的回答。
荒山上十字架随处可见;
群畜迷失于红森林。
云朵飘过池塘的镜面;
农人安闲的神情归于宁静。
傍晚蓝色的翅膀极轻柔地触及
干枯稻草的顶盖,漆黑的大地。
星星即将在疲惫者的眉毛中巢居;
邀约静静降临凄清的茅舍
而天使轻轻走出恋人蓝色的
眼睛,他们在痛苦中更加温柔。
芦苇喧哗,当露水在黑暗中
从枯柳树滑落,漠然中冲击着阵阵悲凉。
(先刚 译)
【赏析】
此首诗作最早收录在特拉克尔自编的第二部诗集《赛巴斯蒂安在梦中》(1914),翌年这部诗集由莱比锡的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出版,共收录50首诗作,但诗人生前没有能看到自己的诗集出版。
理解特拉克尔的诗歌必须要注意到他的身世。他出生于一个特殊的家庭之中,母亲对于他和妹妹总是充满冷漠和敌意,而父亲却给予他们兄妹温暖的慈爱。特拉克尔自少年开始就陷入与妹妹格蕾特不正常的感情纠葛之中。对于父亲的爱,对于母亲的仇恨,以及对妹妹近乎乱伦的罪恶意识等多种复杂的情绪始终缠绕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终生挥之不去的情结。这些沉淀于心底或者说嵌入灵魂深处的情感直接成为影响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也是打开他诗歌之门的一条重要通道。特拉克尔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他对于深藏于黑暗中的秘密的热切追寻,诗歌内部充满冷峻的孤寂之美和深邃的死亡之感。
这首诗共有三节,每节由六行组成,结构和谐匀称,语言干净纯然。诗人着力营造出一种静谧氛围,而这种氛围如同一幅表现主义的美术绘画,色彩灰暗,阴冷凝重。诗人内心的矛盾、挣扎纠结盘旋于诗歌文本之上,显得超绝与宁静。
先看看诗歌第一节中的前两句:“黑暗的秋天带着果实和丰收来临,/美丽的夏日还闪着枯黄的光。”特拉克尔用笔奇特,他以截然不同的颜色修饰所描写之物,凸显出一种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征。“黑暗”修饰秋天,奇崛冷峻。秋天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却在诗人笔下变成了“黑暗”的所在。而在下一句中“美丽”成了“夏日”的饰语,“美丽的夏日还闪着枯黄的光”,前后两句在情感色彩上产生鲜明的对比。人们在对特拉克尔的诗歌进行诠释时一般都认为,他诗歌中的“黄色”代表着童年,而“黑暗”、“黑色”意味着一种不祥的征兆。由此可见,首节前两句突出了诗人对于美丽纯洁的事物(暗指诗人自己与妹妹的关系)的两种复杂的心理特征: 一方面表现出留恋;一方面又表现出讨厌、痛恨等复杂的心态。这种矛盾情绪贯穿于诗歌的始终。
再看第二节的前两句:“荒山上十字架随处可见;/群畜迷失于红森林。”“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对应着“迷失于红森林”之中的“群畜”。“十字架”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隐喻,象征受难与救赎。而代表生命个体的“群畜”却迷失于茫茫的森林之中,表现出个体在精神上寻求自我拯救时,由于到处布满“十字架”的重压而无奈与痛苦。这些“荒山上”遍地的“十字架”成为诗人心中无法逃避的沉重的道德审判,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起因。
诗人这种灵魂的挣扎一直贯穿到诗歌的最后一节,“星星即将在疲惫者的眉毛中巢居;/邀约静静降临凄清的茅舍”。诗中“茅舍”这个意象,不过是第一节中“小屋”的重现。诗人渴望那里面“红酒已酿好”,有“温和的寂静”的氛围,有“农人安闲的神情”等等。这就折射出诗人想为内心寻找一点温暖和安慰、想冲出痛苦的樊篱的强烈愿望。而最终带来的却是一种被分割被剥离的孤单和无所皈依的痛苦,最终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与绝望。当“天使轻轻走出恋人蓝色的/眼睛,他们在痛苦中更加温柔”;当“露水在黑暗中从枯柳树滑落”,冲刷诗人内心的只有阵阵的悲凉。喧哗的“芦苇”,使人很容易想起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的那句名言: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阅读特拉克尔的诗歌会发现,颜色在他的诗歌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细部。在他的诗中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众多的颜色频繁地出现,以至于使读者产生“诗中有画”的感觉,尤其是他在诗歌中不厌其烦地运用到“黑暗”这个意象。为什么诗人如此偏爱黑暗?为何执著于对于“黑暗”的描写?勃兰兑斯曾对此有如下解释: 因为自我感觉和夜的感觉是一致的,即,首先是黑暗中的恐惧感,接着是一阵病态的惬意的战栗,因自我感觉从这种恐惧感中更强烈地浮现出来。思与诗的对话在“黑暗”中通过语言之本质被召唤出来。“黑暗”真正成了海德格尔所反复阐述的“诗意的安居”之所。特拉克尔关于黑暗和死亡的描绘,在德语诗歌世界里也唯有诺瓦利斯堪与其比肩。
特拉克尔把他对于自身的思考纳入诗歌内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罪孽,同时也深深感觉到耻辱和恐惧。在难以忍受的痛苦的驱迫之下他竭力寻找一种解脱的途径,以便恢复内心的宁静。他用诗歌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希望赎罪的灵魂苦苦挣扎的历程,同时他也洞察了自身的欲望和幻想,领略了黑暗命运的意义。
(李 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