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么异样而奇妙,
轻声的泉水,每天夜里,
在槭树的凉荫之下,
总是继续不停地流逝,
月光停在山墙上面,
总是像一阵香气在飘动,
一朵朵浮云总是飞过
又凉又暗的太空之中!
这一切永远常住不变,
而我们只是休息一晚,
又继续走向各处天涯,
没有人再将我们思念。
随后,也许经过好多年,
我们又会梦见这清泉、
门和山墙,像过去一样,
而且还会久久不变。
像照来一种怀乡的光辉,
异乡人把这陌生的屋子
只当作曾经小休之处,
不再知道这市镇和名字。
这是多么异样而奇妙,
轻声的泉水,每天夜里,
在槭树的凉荫之下,
总是继续不停地流逝!
(钱春绮 译)
【赏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大陆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两次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把整个德国置于战争风暴的中心。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导致个体命运跌宕起伏,充满未知的变数。赫尔曼·黑塞是身处这一特殊时代的诗人,他在早期漂泊无定,辗转于许多地方。他曾两次去过意大利,在德国南部和瑞士各地旅行居住过,也曾到过锡兰、新加坡、苏门答腊等亚洲的很多地方。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不少是记录他漂泊行程的作品。流浪与孤独成为黑塞诗中最为常见的两个主题。
全诗一开篇,诗人就紧扣题目,着力通过细腻而传神的描绘,为诗意的展开营造出一个迷离缥缈而略带感伤的氛围。轻声的泉水,日日夜夜在槭树的凉荫下静静流逝。洁白的月光洒满山墙,像一阵香气在飘动。诗人在此处以通感的艺术手法,把月光的形和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此时,头顶之上一朵朵浮云在又暗又凉的天空飘过。诗人这几句诗的描写深有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神韵。在诗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诗人遣词造句上的暗藏心机。这也是黑塞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的前两节中,一共出现了三种事物: 泉水、月光和浮云。诗人在具体描绘它们的时候都用到“总是”这一个表示重复、连续的副词,以此暗指它们是一个无休无止的过程,以隐喻时光流逝这一状态的恒常不变。“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子罕》)前两节诗行中,动与静、视觉与嗅觉有机融合,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面对如此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情境,诗人并无太多的留恋与缠绵,而是陷入一种惆怅之中。他从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引入到心灵的思索之中,从而使得整个诗歌在意义的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拓展。此时,不管是清清的泉水、迷离的月光,还是变幻不定的浮云,这一切都是这个地方永远常住不变的风景线。而“我们”这些漂泊四方的流浪者,在这里“只是休息一晚”,明天又要继续走向海角天涯,奔向各自人生的方向,从此再也没有人将“我们”思念。因为是流浪就注定永远漂泊,永远居于无根的住所。诗人以自然景物恒定不变来反衬我们这些异乡者的短暂留存,收到了很好的对比效果。诗人把自己切身的体会化作一种敏感的哲思,引发出对永恒与短暂、流浪与归宿的思考。
或许若干年以后,记忆重新在心底泛起,“我们”还会梦见那曾经的场景——“我们”曾经留宿过的地方。那里“门和山墙,像过去一样,/而且还会久久不变”。此时诗人对于它的回忆就像一道道可以照见过去的光线,在光影离合的闪动之中,“我们”这些异乡人也只能记得它是曾经“只当作曾经小休之处”,而如今已经“不再知道这市镇和名字”。当一切随着时光淡去,能常留于心底的也只有对清泉、月光、门和山墙的回忆,至于当时身处何地,已经湮没无闻,一切消散于无形。
前面的五节,诗意的展开随着诗人描写的层层推进而向下延伸。整首诗歌在第五节结束已经相当完整,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志,也已经清晰可见。但是诗人并没有停止,他紧接着以一个回环的结构,重复诗歌第一节的内容,以此给整首诗歌的意义行进造成一个有力的延宕,或者说一种特殊的强调与突出。诗歌的题目是《流浪者的宿处》,诗人以一个流浪者的身份,以一间小屋为观察点,以自己亲身感受、体悟的经历,观察整个世界,感发志意,抒发羁旅之思。诗歌是灵魂存在的见证,又是对生命切实的关照。诗歌最后一节对第一节的重复,突出了诗人对流浪与归宿的思考,以及对孤独与流浪的追问。
此首诗的语言精练优美,简洁生动,真切自然,带有很强的抒情特征。这明显带有他早期作品中富有浓郁的抒情性、略带感伤、细致描绘苦闷心情的特点。而相比于当时一些讲究制作营造、讲究喻意晦涩和词语怪诞的现代诗,黑塞的诗歌别具一格。正如1946 年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所给的授奖词中写到的那样:“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李 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