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诗集《从那时候起》分为“血与火”、“枷锁”、“解放”三部分。《晌午》出自第三部分“解放”,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信仰更加坚定,对民族的解放充满信心的快慰之情。
诗集《从那时候起》充满了强烈的阶级感情和对民族未来的无限憧憬,感情基调热烈昂扬,情感色彩黑白分明,情感判断非此即彼,因此有些诗作稍显口号化。《晌午》虽也脱不了这种创作模式的窠臼,但情感比较内敛,技巧更加成熟。
在叙述、抒情中穿插景色描写是这首诗的首要特点。前两节诗人用景色描写铺垫诗歌的情绪基调,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炎夏的晌午”一切景色都充满了焦灼之气,“风中带着浓烈的焦土味”,“树影缩短了,路上没有一点荫凉”。这给赶路的行者创造了困难,“烈日晒着头顶,烧痛了脚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经受了考验,他的脚步没有放慢,“发出轻快的节奏”,这种轻快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他内心轻快无比,“嘴里不停地吹着口哨”。景色描写烘托了赶路人的坚定信仰,同时也象征革命蓬勃开展的状态。这也是“晌午”这一时间本身的象征意义: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者的热情空前高涨,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
诗歌的第五节是一个转折,诗人的情感喷薄而出,第五、第六两节的抒情是全诗的高潮。这种抒情是直抒胸臆式的,在人称上与前三节的叙述稍有差异,远方的客人换成了“我”;这也是诗人本人强烈情感的抒发,表达了素友对革命的满腔热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从诗中的人物来看,走在晌午大路上的无名行者来自不知名的远方,诗中对他的身份没有过多描述,只有“他用破旧的衣襟擦着脸上的汗水”一句泄漏了他的阶级身份:他来自社会最贫穷的底层。这也暗示着他作为革命者的遭遇:转战疆场,身经百战。他的使命是明确的——“向前,永远追随着生活的火光”。一路疾走是他的姿态——“路旁不时闪出客栈,/这位客人却只停停脚步喝口白水,/他又不安地急赶路程”。这是全体革命者的真实写照。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怀抱坚定的信念奔向一个共同的目的;在不断的前进中,他们看到了革命的广阔天地,也看到了光明与希望,“天边向后退去,无限开扩,/希望升起在无边的原野上……”希望究竟意味着什么,诗人没有明确的答复,甚至还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脆弱的感情还时而拦路”。但正是这种不确定的未来激发了革命者去奋斗、去征服的热情。永远向前的姿态不会改变,这是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素友的诗歌反映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对民族未来的忧虑与满腔热忱,朴素而又动人。今天我们重读这类政治抒情诗时,感受到的不仅有那个时代的革命激情,还有一个诗人对民族未来的使命感,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与力量。
(乔 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