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赫伯特》读后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美好的白天,如此清爽、宁静、明朗,

 那是天空和大地的婚礼;

但露水像泪珠将哭泣你落进黑夜的魔掌,

 因为你有逃不脱的死期。

芬芳的玫瑰,色泽绯红,光华灿烂,

 逼得痴情的赏花人拭泪伤心;

你的根儿总是扎在那坟墓中间,

 你总逃不脱死亡的邀请。

美好的春天,充满美好的白天和玫瑰,

 就像盒子里装满了千百种馨香;

我的歌表明你终会有个结尾,

 世间万物都逃不脱死亡。

只有一颗美好而圣洁的心灵,

 像风干的木料永不会变形;

即使到世界末日,一切化为灰烬,

 美德,依然万古常青!

(何功杰译)

【赏析】

初读该诗,觉得玄学派诗人赫伯特所写的这首《美德》,显得如此自然、简洁、清晰,仿佛出自一位喜欢使用自然意象、表达自然情感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手笔。但仔细阅读,发现该诗有着深邃的内涵和潜在的宗教哲理思想。

诗歌的开头三节,着重描写自然界的“美好”,第一诗节中出现的自然意象是“美好的白天”,自然界一片宁静、明朗,仿佛是天空和大地在举行婚礼,突出展现了一种纯洁无瑕的单纯。第二诗节中出现的自然意象是“芬芳的玫瑰”,色泽绯红,沁人心脾,给人们的感官带来极大的愉悦,突出展现了一种大胆、带刺的直率。第三诗节中出现的是“美好的春天”,在这个迷人的季节里,自然界的美景缤纷呈现,使得这一季节犹如“装满了千百种馨香”的“盒子”。

然而,这种“美好”只是出现在每个诗节的开头两行,在接下去的三四两行中,美好的音符就会出现变奏,在第一诗节中,“美好的白天”最终却落进“黑夜的魔掌”;在第二诗节中,“芬芳的玫瑰”的根儿却是扎在坟墓中间,它的养分来自于它以后必将葬于其中的土壤(岂不如同我们人类“来自尘土,归于尘土”?);第三诗节中,春天的甜美即便包含了其他事物的甜美,也终究会有结尾,会有更替。尤其是每一诗节最后一行中所重复使用的“死亡”一词,几乎把前面所陈述的“美好”吞噬尽净。

可是,到了最后一个诗节,出现了神奇的转变,一个是从死亡到生命的转变,另一个是从自然界的“美好”到精神上的“美德”的转变。

就从死亡到生命的转变而言,前三节的最后一行都包含着“死亡”(die),而且在程度和范围上,也是逐渐递增的。从“因为你有逃不脱的死期”,到“你总逃不脱死亡的邀请”,继而变化为包容一切的“世间万物都逃不脱死亡”。惟有最后一个诗节的最后一行,转变为“生存”(live),与前三节形成强烈的对照,全然不顾地变换为“依然万古常青”。

而从自然界的“美好”到精神上的“美德”的转变,显得更为重要,更加体现了这首诗作的主旨所在。所以,诗中强烈的对照和两个“转变”,恰如其分、生动鲜明地表明了物质世界的短暂性以及精神领域的永恒性。

(吴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