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日 [莫桑比克]索萨》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乌鸦勾画出

白昼悠长的轨线,

越过

黑人歌手的头。

一阵乱风骤起

搔抓着片片树叶

古老耻辱的

低缓旋律。

缕缕太阳光线

藏在静止的云朵间

滑下座座屋顶

在石头上迸溅。

今日的一切沉重似铅

像幅有韵的雕刻

取材于《圣经》

在窗棂玻璃上闪现。

(吴笛、李力 译)

【赏析】

诺·索萨在《非洲日》中用缓缓的笔触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具有沉重历史的非洲,并且吟咏了在许多短诗中反复吟诵的主题: 时间侵蚀着希望、才华、美丽、清新、热情和活力以及这古老的非洲。

诗人在第一节中用“乌鸦”、“白昼”以及“黑人歌手”三个意象的并列展示了一幅黑非洲的黑白画片,这幅画面是非洲大陆几百年惨痛历史的浓缩。“黑人”的时间在那“悠长”的“白昼”的“轨线”里慢慢流走,黑人种族也在时间的轨道里慢慢地延续。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尼罗河流域曾经是人类文化的摇篮。非洲大陆勤劳智慧的人民在遥远的古代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是非洲人民的骄傲。然而,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主义者就染指黑非洲,非洲大陆就成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牺牲品,到19世纪末,由于殖民主义者空前的野蛮掠夺和残酷剥削,非洲古老的文明受到污染,原来的经济形态被破坏了,非洲人被作为奴隶贩卖,或是去开发新大陆,或是到世界各地去做苦工,非洲人的生命甚至低贱得连畜生都不如,这种情况造成了非洲社会关系的变化,严重阻碍了非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这就是在第二节中诗人描写的在非洲“古老耻辱的/低缓旋律”的真正内涵。诗人以低沉而又沧桑的笔调写出的这一句精炼而高度概括的话,传神地勾画了非洲昔日之峥嵘与今日之肃杀,祖国昔日之光荣和今日之耻辱,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了对苦难同胞的深沉情怀。

虽然黑非洲人民正在用自己的英勇斗争和辛勤劳动,为人类进步事业谱写新的光辉乐章,然而“今日的一切”还“沉重似铅”,诗人渴望自己的民族重新得到她失去的东西,通过这愤激的音调鼓舞那些在气势磅礴、可歌可泣的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人民记住这苦难的历史,去争取民族早日独立。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概括生活,表现主题。他善于用静态的物件来衬托当时黑非洲环境的凝重与艰难,以“乌鸦”、“乱风”、“树叶”、“光线”、“云朵”和“屋顶”来表现非洲的动荡与死寂。他通过结尾一节集中表达自己的思考: 沉重似铅的生活,总不能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我们应努力地摆脱生存的种种有形和无形的羁绊,用沉重凝聚起来的全部生命力来对抗世界的荒谬感,从而让灵魂向着一切美好的东西敞开,最终达成与命运的和谐共处。苦难终究会过去,因为“有韵的雕刻/取材于《圣经》”,因为一切都有万能的主来保佑我们。

诗人的生活遭遇和复杂动荡的时代决定了诗人放弃那种大喜若狂、轻快明朗的格调,而选择了一种沉郁、悲凉、凝重的风格。这首诗不像一般诗歌中追求逼肖地描绘真实情景,或者直抒胸臆式地阐述某种理念,而是采用虚拟的想象,让具有象征意义的“非洲”形象通过诗人理性的深思变得明晰。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所选的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词与景契合,以情贯穿,意蕴深厚。

(党啸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