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课》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德语课》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德国作家伦茨(1926— )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北部小镇鲁格布尔有个叫西吉的小孩,因“病态地”收藏绘画艺术品而被送进了青少年教养院。在教养院里,他被罚写一篇题为《履行职责的欢乐》的德语作文。这个作文题目使西吉想到了许多事,特别是想到他父亲——纳粹时期农村警察欧列·杰普逊和他自己的往事。1943年,父亲接到上级的命令:由他亲自执行禁止“堕落画家”南森继续作画。这使父亲很为难,因为南森是他的好友和救命恩人,然而他又必须执行上级的命令。他还是去通知了南森,并严密监督他不许再作画。父亲把南森过去的画统统撕得粉碎。西吉不忍,将画的碎片收集复原,藏在一座旧磨房的阁楼上。战后,父亲仍然着魔似地“执行命令”,继续搜寻画家的画。他终于“侦察”到西吉藏画的密室(小阁楼),于是一把火将它烧了个精光。此后,父亲见画就毁,西吉见画就藏,二人都有些病态了。后来,南森被英国皇家协会接收为名誉会员,并在汉堡举行个人画展,西吉在参观时因偷盗画家的名画而被送进了青少年教养院。教养院设在一个孤岛上,每周都有上千名心理学家上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研究。他们问西吉为什么到了这里,西吉告诉他们,他是替父亲到这里来的,因为他见画就藏的“病”是由于父亲见画就毁的病引起的。他要心理学家们建一座老人教诲院,教育他父亲那样的病人。

西吉完成了几大本的作文,被释放了。然而他的“病”仍没有痊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有不少具有正义感的人士清醒地认识到了纳粹的反动性,自觉地抵制和反抗法西斯战争。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受希特勒纳粹思想的毒害,自觉不自觉地替希特勒卖命,最终成为法西斯战争的受害者。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德国人民要记取历史教训,不能盲目地履行一切所谓义务。警察杰普逊不但不问“禁止画画”的命令是否正确,“铁面无”地禁止朋友作画,并见画就毁;更可悲的是,战争结束了,希特勒死了,他仍在“执行命令”,将南森的画寻出,付之一炬。这种行为是可悲的,危险的,需要彻底清除。这部小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