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1802—1885)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法国文学中描写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名篇之一。故事发生在法国西部旺岱地区。前往镇压反革命叛乱的共和国志愿军的红帽子联队在树林里收留了一位寡妇佛莱莎和她的三个儿女。逃亡贵族朗德纳克侯爵从英国潜回旺岱,出任叛军首领。与之作战的共和军指挥官郭文恰是他的侄孙。共和军政治委员是曾经当过教士和郭文家庭教师的西穆尔登。叛军偷袭红帽子联队,掳走三个孩子作人质。在以后的交火中,共和军屡挫叛军,最后把他们围困在一座城堡里。叛军逃窜时点火烧城,眼看三个孩子即将葬身火海,已经逃脱的朗德纳克突生恻隐之心,返回城堡救出孩子,被共和军俘获。共和军领袖们对如何处置朗德纳克发生意见分歧。西穆尔登认为他罪大恶极,应该押上断头台;郭文则认为他良心发现,应该宽恕,并私自将他放走,因而被以西穆尔登为首的军事法庭判处死刑。但西穆尔登由于陷入不可解脱的心理矛盾,在处死郭文的同时开枪自杀。
作者通过对大革命时代史诗般的描绘,再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表达了他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即为了摧毁封建社会,革命暴力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但革命暴力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应该是建立一个充满仁慈和博爱的共和国。用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性冲突形象化地表现某些思想观念,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为此,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具有象征意味:佛莱莎和三个孩子是内战的无辜受害者——人民的缩影;朗德纳克代表着垂死挣扎的封建贵族势力;西穆尔登是埋葬旧世界的革命暴力的化身;郭文是作者人道主义理想的体现;朗德纳克舍己救人和西穆尔登自杀,象征着作者在小说中宣扬的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力量(其实,这种抽象、苍白无力的人道主义说教,正是作品的主要缺陷)。在这里,象征手法和对比、反衬手法相结合,气魄宏伟的场面和丰富多彩的想象相融汇,加上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坚定信念,使《九三年》得以成为雨果史诗艺术的一个范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