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前线》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柯涅楚克(1910—1972)的三幕剧作。剧本围绕什么人来指挥战争的问题展开剧情。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墨守成规,不适应领导现代化战争。他的弟弟和儿子都劝他不要再担任总指挥,但他拒不听劝说,也不接受下属的建议方案,致使战争初期苏军失利。莫斯科总部下令撤换戈尔洛夫,任命指挥得力的年轻的奥格涅夫为前线总指挥。剧本的背景是卫国战争初期。1942年苏军前线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剧本对苏军失利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思考。通过对前线战况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红军已具备了由防御转向进攻的客观条件,但还缺乏现代化作战的能力;进而提出要提拔年轻有能力的指挥员参加现代化战争的领导,才能取得胜利。剧本还揭示了革命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戈尔洛夫本是内战时期的老干部,他忠于革命事业,勇敢顽强,有牺牲精神,但爱摆老资格,轻视军事科学知识,看不起年轻有才能的将领,不懂现代化战争的特殊性,仍抱住内战时的游击战经验不放。他的指导思想是,“只要行动,不要思考”,因此在新的、现代化战争面前表现出无知、狭隘、指挥不力。年轻的奥格涅夫既珍视内战的经验,又认真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和指挥现代化战争的出色才能,挽回了因为戈尔洛夫指挥不力而造成的失败局面。特别是他爱惜战士的生命,既狠狠打击敌人,又避免了无谓的牺牲,是个深得战士拥戴的成熟的指挥员。

剧本情节紧凑,语言简洁。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场景和语言,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战争初期的形势,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剧本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奥格涅夫和戈尔洛夫两个截然不同的指挥员形象。特别是奥格涅夫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形象丰满,他机敏、果敢、判断力强,出色的组织、指挥能力等特点跃然纸上,是苏军优秀指挥员的典型。剧本密切配合战事的进展,尖锐地揭露了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切中时弊,对战争的胜利起了促进作用,因而荣获1943年的斯大林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