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西线无战事》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德]雷马克

类型:小说



北京搜索

本书成书于1929年,当时,作者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1898—1970)年仅31岁。而这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竟是作者用6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写成的。它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500万册,从而使出身寒微、经常要为生存而奋斗的年轻的退伍军人雷马克一举成名,并成为世界级的作家。在作家得到美誉的同时,日趋嚣张的纳粹也紧紧盯住了这位以渎神态度写战争的年轻人。1930年,美国拍摄的同名电影《西线无战事》在柏林上映之际,纳粹党魁戈培尔唆使希特勒青年团捣毁了上映该片的剧院。1931年,雷马克流亡瑞士,继而移民美国。1937年希特勒上台后,《西线无战事》被列为禁书,作者本人也于1938年被剥夺了德国国籍,留在德国的妹妹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纳粹判处死刑。

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朱雯翻译的《西线无战事》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我是保罗·博伊默尔,19岁,一个德国兵士。我和同班同学克罗普、米勒、勒尔等受学校鼓动而报名参军,准备为国家、民族、正义而奋战。经过10个星期的军事训练后,我们被送上了前线,和锁匠恰登、泥煤工海伊·韦斯特胡斯、农民德特林和卡特分在同一个排,成了好朋友。

战争可不像老师和报纸上说的那样美好和浪漫。死亡、恐怖、肮脏,时时都威胁着我们。我们连150人刚到前线换防,一夜之间就被对方的炮弹报销了近80个。这倒好,面包、香肠和香烟每人都可以分双份了。渐渐习惯了战争的炮火,我们在木箱上聊天、打牌,然后掀开盖子解手;回忆起军训的情景,我们都异常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要来打仗;想起在军训时虐待恰登的希默尔施托斯,我们恨得牙痒。法军的炮火开始不停地向我们的阵地倾泻,新兵们吓得屁滚尿流,有两个吓疯了。一匹马被炸伤了,拖着肠子哀鸣奔跑。我们钻进坟地,以死人和棺材掩护着自己。

希默尔施托斯因为不小心体罚了某位上级的儿子,也被解职调到了前线。我们几个狠狠报复了他,但恰登也为此被关了一天禁闭。晚上,我和卡特冒险偷了一只鹅,烤了为弟兄几个打牙祭,当然,恰登也有份。

我们又奉命往前线推进和法军交火。很多人死了,惨不忍睹,我们只剩下了32个人。再后来,我们被调到后方一所兵站。在那里,我、勒尔、克罗普有一次夜间泅水过河,去和3个被饥饿所困的法国姑娘幽会,那滋味和士兵妓院可大不相同。

我意外获得了14天的休假回到了家里。家里人都很挂念我,原来鼓吹我们参军的老师和学校的看门人,这次也加入了国民军。很久没摸的书本和我更陌生了。我奉命看守一批俄军俘虏,却实在找不出我和他们何以成为敌人的缘由。

我又回到了前线,回到了战友中间。我和卡特、恰登等讨论战争的原因和目的,却发现:战争可能只对某些人,如军火商人有好处,而被卷进来充当恶鬼和炮灰的却是我们。战斗又打响了,我躲在弹坑里,突然一个人跳了进来,我不顾一切地用匕首捅了过去。我杀死的是一个法国排字工人,看着手上的血,我害怕极了。



战斗结束后,我们8个人幸运地被派去守一个仓库。在炮弹的呼啸里我们做饭吃饭,痛快极了。撤离的时候,法军又来轰炸,克罗普和我都受了伤,我们被送进了后方医院,医院里死人更多,气氛更恐怖,死的万事大吉,治好的又被运回前线厮杀。

我又回到了恰登们身边,投入漫无目的的战斗。米勒死了,海伊死了,卡特也死在了我的背上……

1918年10月,保罗阵亡,战报却说:西线无战事。

知名篇章

以下选段描写国王视察前线德国军队,给人发勋章,“我们”几个人议论起战争的原由来。

“这样的事,你想想也真怪,”克罗普接着说道,“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是法国人在那边,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那么,到底谁是对的呢?”

“也许两方面都对。”我说,可我自个儿却并不相信。

“好吧,就算是这样,”阿尔贝特追问下去,我看得出他的意思是想把我逼入困境,“可是我们的教授、牧师和报纸都说只有我们是对的,我们也巴不得是这样;可是法国的教授、牧师和报纸却说他们是对的,这又该怎么说呢?”

“那我可不知道,”我说,“不过不管怎么样,战争还是在进行,而且参加战争的国家还在月月增多咧。”

恰登又来了。他仍然很兴奋,马上又加入了谈话,他想了解一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样发生的。

“大多是由于一个国家严重地侵犯了另一个国家。”阿尔贝特答道,稍稍带着点儿优越的神气。

于是恰登装出一副惘然的样子:“一个国家?这我可不理解。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国的一座山。或者说一条河流,一片树林,一块麦田,都不可能去侵犯别人家的。”

“你是真的那么愚蠢,还是在戏弄我呢?”克罗普喃喃地抱怨着说,“我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一个民族侵犯了另一个民族……”

“那么在这里,根本就没有我的事儿,”恰登答道,“我自己并不觉得有人侵犯了我。”

“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阿尔贝特没好气地说,“这根本不取决于你这样的乡下佬。”

“这么说,我就马上可以回家去啰。”恰登坚持说,我们大家都笑了。

“啊呀,你这个人哪,他说的民族是指一个整体,是指一个国家——”米勒嚷道。

“国家,国家”——恰登狡猾地把手指捻出咭咭的响声——“宪兵,警察,捐税,那就是你们的国家。如果你讲的就是这些个东西,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这是对的,”卡特说,“这是你第一次说对了,恰登。国家和故乡,这其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选自《西线无战事》,朱雯译,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彼此敌视,而且默默地、无知地、愚蠢的、甘心地、无辜地在互相残杀。我看到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还在发明武器和撰写文章,使这种种敌视和残杀更为巧妙,更为经久……

阅读指导

这是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雷马克以亲身经历为素材,用辛辣、幽默而又不失庄重、严肃的笔调,描写了8个年轻兵士在战场上的战争体验。他们既没有保卫祖国的崇高行为,也没有决死沙场的英雄气概,他们战而不知为何而战,仅仅为了保护自己他们才不得不杀死“敌人”。在战争的缝隙,他们捉虱子、打老鼠、烤小猪、偷白鹅、报复狠毒的军官、讲黄色笑话、拿军粮去换取和占领区女人的一夜风流。他们也有爱,对亲人的爱、朋友的爱,甚至于对解除武装的“敌人”的爱。他们无可奈何地卷入了战场的巨大漩涡而难以自我超脱,在对战争本身的怀疑和质问中,身不由己地一个接一个走向死亡。

在雷马克的笔下,没有以往常有的“战争英雄”,因为自称“不问政治”的雷马克已经看穿了战争宣传的虚伪。他想做的,不是为战争狂人的宣传机构服务,而是相反。他要用笔戳穿统治者所编造的“英雄神话”,他要讽刺、鞭挞那些居心叵测的说教者,他要告诉人们战争的真相,揭示战争的残酷,揭示战争对人、对文明的毁灭和摧残。

《西线无战事》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并非单纯因为其幽默调侃的叙述风格,更在于作家对战争的认识态度符合了广大普通大众的心声,代表了人类正义、人道和进步,而它的被禁毁,也正是因为其反战精神特别地不合纳粹势力的胃口。纳粹需要的是没有思想只有服从的战争机器,而不是别的。今天看来,这样的话语依然让人深思:

“一道命令使这些默默无言的身影变成我们的仇敌,一道命令说不定又会使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在某一张桌子上,有某几个我们谁也不认识的人签署了一项文件,于是多少年内,从前一场受到全世界鄙视和最严厉处罚的罪恶(杀人),便变成了我们的最高目标!”

《西线无战事》的结构貌似松散,无一般长篇小说惯用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模式,所以,其丰富的内涵很难用一般的故事梗概加以叙述。它不是一个故事性、情节性的小说,而更像是关于战争生活的蒙太奇组合。在这些串起来的松散而又紧密相关的系列场景中,8个德国兵士的战争生活已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西线无战事》的阅读体验,会使我们怀疑那些条理性极强的战争小说。战争对于普通兵士来说,永远只有混乱的片断,他们正是被人任意走动的“卒子”。战争的条理,很可能出自别有用心的虚构。

阅读建议

战斗的残酷和8个兵士鸡零狗碎的幽默故事、精彩对白交替进行,使整部作品成为可读性极强的文字,此书可细读。有两点值得深究:一、人物对战争的认知。二、蒙太奇手法的精彩运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