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齐贤《太常引·暮行》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词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太常引 李齐贤

暮  行

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坰。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

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今夜候明星,又何处、长亭短亭?

《太常引·暮行》写的是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应是那么凄凉,而词人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上片起首刻画出黄昏已尽,暝色四合的景象,远处的灯火似比萤光更小,而荒山的屋舍,其实久已无人居住。

黄昏已尽,寒鸦归去,暝色四合,树林昏暗的景象,暮色推移,作者急于找到宿处。远处的灯火似比萤光更小,这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但荒山的屋舍,其实久已无人居住。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应是那么凄凉,而词人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

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旅程的艰苦与寂寞,在词人眼中,似乎是另一种享受,因为他对未来早已有着清醒的认识。“又何处?长亭短亭”既是写实,更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首句“栖鸦去尽远山青”,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写暮行所见。乌鸦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被用来表现黄昏特征的一种意象,有“昏鸦”、“暮鸦”之称。“栖鸦”都已经归巢了,行人却还在路上。这里以鸦衬人,写出了旅途的孤独寂寞。出现在行人视野中的只有远处青翠的山林,这是暮鸦归栖之处,却没有看到可以让人投宿的地方。“看暝色、入林坰”写出时间的推移。前句“远山青”说明能见度还较好,此句写暮色渐渐笼罩了树林,远山也渐渐看不清了,读者不难体会行人急于找到宿处的迫切心理。正在此时,突然看见了远处的灯火,尽管“小于萤”,也会使行人得到莫大的安慰,甚至感到了一丝温暖。然而,当他兴冲冲地赶到要住宿的地方,却“人不见、苔扉半扃”。这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看不到,只看到半关着的门扇,上面长满了青苔,荒凉破败之极!看到这种景象,行人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况周颐《蕙风词话》称“灯火小于萤”两句,“置之两宋名家词中,亦庶几无愧色”,确是如此。这几句词不仅逼真地写出了“暮行”的过程,更暗示着行人由充满希望到深感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的效果。

虽然住宿的条件令行人深感失望,但也不得不将就着住下,下片遂写夜宿的情景。“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宿处是如此的简陋!“鞍”、“马”意象暗示着一天旅途的劳顿,现在本应好好休息,但是身披“满衣白露”,看着“照鞍凉月”,睡在“寒厅”之中,如何能够入眠?只好整夜都在等待天亮重新上路。“今夜候明星”(“明星”指启明星)一句,包含无限凄凉酸楚。“又何处、长亭短亭?”想像着第二天又要踏上漫漫征程,不知旅途的情景是否会比今日好一些。

前人称“益斋词写景极工”(况周颐《蕙风词话》),这首词可为明证。作者以白描手法,将旅途中所见的黄昏景象,投宿时的荒凉处境写得如在眼前。而且,这首词不但景色描绘得很逼真,行人旅途的艰辛,心理的变化也同时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