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句诗作者考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集句诗作者考证

由于文献保存的原因,有的集句诗作者虽见于著录但事迹模糊不详,或者只有一个别号;有的集句诗已佚失了作者姓名;更有甚者,有的集句诗“作者”是错误的。此外,还有另一种情况,即有的集句诗“作者”原本就是虚构的。现选择几个代表性的集句诗人,对上面的几种情况进行尽可能具体的考察。

1.清代集句诗集《借浇集》的作者“哑道人”真名是吴怀清。《清人别集总目》“哑道人”条载:“《借浇集》一卷,民国3年上海国光书局排印本(南图、北师大)。”关于这个“哑道人”,该书未有介绍,应该是没有找到相关的材料。其实,“哑道人”就是吴怀清。《山阳县志》第12编《人物》中“吴怀清”条载:

吴怀清(1861~1928),字莲溪,银厂董家沟人。祖籍湖北通山县湾里庄。乾隆间,祖父迂文随遗民定居山阳。父荫祥为人宽仁厚德,好善乐施。怀清十二岁时,赴县书院童试,名列第一。商州知州闻其名,招致幕中办理文案,由是学问日长。光绪八年(1882)赴省乡试,考中举人。十六年(1890)赴京殿试,为三甲一等。例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任满秘书郎,京察一等二品衔。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会试同考官,批阅考卷。次年,外放山东省乡试副考官。历任编书处武英殿协修、皇帝日常起居注实录管纂修、国史馆校勘员总纂。学行严谨,秉笔直书。后为庶常馆提调,驻馆主理日常事务。不久以父丧返山,居家六年。宣统二年(1910)应皇帝诏起复为翰林院秘书郎,又选充资政院议员,中英庚款教育会会员,赏戴花翎加头品顶戴,诏授光禄大夫。时辛亥革命起,清帝退位,吴以清室遗老自居,自号“哑道人”,绝口不谈时事,旅京专修《德宗实录》、《宣统政纪》、《关中三李年谱》,著书立说以自娱。还有诗集《借浇集》刊行问世。怀清性孝友、笃乡谊,于板岩镇创办高等小学,后生多受其泽。其宦京数十年,解推不吝,乡人咸乐就之。

又据姚怀亮《“哑道人”吴怀清评传》一文所载,吴怀清“曾自著《哑道人传》,叙述本人事迹”。《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第65卷载:“吴怀清(1870~1928),号莲溪,籍贯陕西山阳。著述:《关中三李年谱》、《皇清谥法考》,集唐诗一册曰《借浇集》。”

用不着多举例,以上这些材料已足以证明《借浇集》的作者“哑道人”就是吴怀清的结论了。

2.所谓宋代无名氏《调笑集句》的作者是两宋之际的吴致尧。南宋初年曾慥所编的《乐府雅词》是现存第一部宋人选宋词的总集,该集与同时鲖阳居士所编的《复雅歌词》明确以“雅”相尚,对南宋及其以后词的进一步“雅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曾慥在《引》中声明“或先或后,非有诠次;多是一家,难分优劣”,但《转踏调笑集句》被他置于卷首,毕竟表明他对其非常重视,至于其原因,他在《引》中也说得很清楚:“九重传出,以冠于篇首。”可惜的是,由于曾慥不知道这组词的作者,此后所有的选家在收录这组词时,都说是“无名氏”的作品,唐圭璋的《全宋词》也承袭了这个说法。学者们在讨论这组词时自然也只能如此。其实,这组词的作者是吴致尧,而且其事迹也可以考出大略。

其一,《调笑集句》的作者是吴致尧。明抄本《乐府雅词》在“转踏调笑集句”目录下注:“或云宣和中,九重传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御定词谱》卷四十在收录这组词时也作了一个注:“八首。一名《调笑集句》。《乐府雅词》注:宣和中,自九重传出。”这是非常重要的线索,不但提供了其词的创作时间,而且交代了材料来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南宋初年无名氏《京口耆旧传》卷五的一段记载:

吴致尧,字圣任,延陵人。延陵故地今隶丹阳。宣和间为安化令,以事忤当路,上叹曰:“论兵于刑,作史于腐,病茂陵而草东封,弃湘湄而著贞符,以穷故通,以晦故明。”论次所为文名《归愚集》。圣任长于集古人句,作《集句调笑》甚工,宣和间尝经御览。

在时间上一个是“宣和中”,一个是“宣和间”;传播途径一个是“九重传出”,一个是“尝经御览”;而题名一个是“调笑集句”,一个是“集句调笑”。据此三者,我们不难判断,《乐府雅词》所收的《调笑集句》,就是吴致尧的《集句调笑》。

转踏是一种歌舞演唱。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说:

其歌舞相兼者,则谓之传踏,亦谓之转踏,亦谓之缠达。北宋之转踏,恒以一曲连续歌之。每一首咏一事,共若干首则咏若干事。然亦有合若干首而咏一事者。《碧鸡漫志》谓石曼卿作《拂霓裳转踏》,述开元天宝遗事是也。其曲调唯《调笑》一调用之最多……

此种词前有勾队词,后以一诗一曲相间,终以放队词,则亦用七绝,此宋初体格如此。

《乐府雅词》所收的《调笑集句》前有勾队词,后有放队词,都是七绝,中间则由用集句的方式写成的8组诗词构成,演唱8个内容相近的爱情故事。如第二组《桃源》:

渔舟容易入春山,别有天地非人间。玉颜亭亭花下立,鬓乱钗横特地寒。留君不住君须去,不知此地归何处。春来遍是桃花水,流水落花空相误。

相误,桃源路。万里苍苍烟水暮,留君不住君须去,秋月春风闲度。桃花凌乱如红雨,人面不知何处。

上面是一首七言诗,下面是一首词,不但内容紧紧相连,词的首句还要使用诗的最后两字。要知道,集句诗、集句词的写作本来就非常不容易,而这样把集句诗和集句词融合在一起就更加困难了,可是《调笑集句》中这样的结合竟有8组,并且彼此内容比较一致,其困难可想而知。我们很难想象,在同样的时间里恰好还有一个长于集句的诗人也恰好作了《调笑集句》,而其《调笑集句》也恰好同样传到“九重”“曾经御览”。故断定吴致尧是《调笑集句》的作者可以无疑。

其二,吴致尧事迹考。对这个“吴致尧”,古今学者所知不多。厉鹗就因为不知道他的生活年代,所著《宋诗纪事》将其诗《五盖山》诗放在卷八十三“时代无考”的作者里面。现仅就能找到的相关材料对其事迹加以考论。清代谢道承等《福建通志》卷五十一《文苑传》“延平府”条载:

吴致尧,字恪文,顺昌人。政和二年(1112)进士,除安化令,以忤当路去官,因屏居衡麓。自次其文号《归愚集》。工诗,尤喜集句。

该书卷三十三《选举》载“政和二年莫俦榜”下也有“顺昌县吴致尧”。虽然这个“吴致尧”的里籍和表字与《京口耆旧传》里的那个“吴致尧”都不相同,但从二者生活的时代相近,而且都曾为“安化令”,都曾“忤当路”,文集都称《归愚集》,都长于集句等方面看,我们也可以判断二书所记的“吴致尧”其实是同一个人。

此外,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还记载了一个“吴致尧”。陈在所录“《九疑考古》二卷”下写到:

道州(今湖南道县)崇道主簿吴致尧格甫撰,取《舂陵(今湖南永州)志》所纪而为诗以记之,宣和甲辰(六年,1124)序。

这个“吴致尧”字“格甫”,和上面两说都不同,但他和上面所考的“吴致尧”是同时人,其作《舂陵志序》的时间在“宣和甲辰”,与《京口耆旧传》所载“宣和间为安化令”的“吴致尧”也比较接近;他做过“道州崇道主簿”,“道州”和衡山、舂陵距离都很近,都在今湖南境内,与《福建通志》所言的“屏居衡麓”吻合。当时衡山周围还比较偏僻,官员人数不多,不应该同时出现两个做官的“吴致尧”,因此可以进一步断定,这个“吴致尧”和上面所考的“吴致尧”还是一个人。

关于吴致尧三种不同的字,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朱弁《曲洧旧闻》卷七载:“政和初,凡人名或字中,有‘天’字、‘君’字、‘主’字、‘圣’字、‘王’字,皆令避而不用,盖从赵野王所请也。当时如寺观僧道所称‘主’字,亦行改正。”据此不难推知:《京口耆旧传》所记的“圣任”是本字,因政治原因被迫改成《直斋书录解题》所记的“格甫”而不是《福建通志》所记的“恪文”。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则因为陈振孙是宋人,距离吴致尧的时代很近,记载更加可靠;二则因为“格甫”和他原来的名、字意思相关。“致尧”应该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意,“圣任”应该是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孟子·告子下》)之意,二者意思比较接近。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致尧”或者说实现“圣任”呢?他选择了“格物”,这就是他将“圣任”改为“格甫”的道理,彼此仍然保留了意义上的关联。《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至于“恪文”,应该由“格甫”衍生出来的错误:“格”因形近误为“恪”,“甫”字因为和“父”字通用又进一步因形近误为“文”。至于其里籍的不同,笔者认为,可能其中一个是祖籍,一个是占籍,这种情况很常见,算不上矛盾。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将吴致尧的事迹勾勒如下:

吴致尧,字圣任,政和二年(1112)进士及第;之后因为政和“文讳”改字格甫;宣和间知安化县(今湖南安化县)事;因“忤当路”去官,后被授道州崇道主簿,时间在宣和六年(1124)之前;之后一直“屏居衡麓”。卒年不可知,大约在北宋灭亡前后。

其三,吴致尧著述考。依据有关材料,吴致尧的著述可以考知如下:

(1)《九疑考古》二卷。见于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宋史·艺文志三》《文献通考》卷二百五有同样的记载。宋史铸《百菊集谱》卷三载:“吴致尧《九疑考古》云:‘舂陵旧无菊,自元次山始植。’”

(2)《归愚集》,不详卷数。见于上引《京口耆旧传》和《福建通志》的记载。清代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卷六《疆域志·形势·长沙府》载:“安化县,《吴致尧集》:‘广谷高岩,独据形胜。’”卷七十六《风俗志·长沙府·安化县》载:“宋《吴致尧集》:‘利仁乐义,以趋华风。’”所言《吴致尧集》,应该就是《归愚集》。下面有些单篇也许本来就收在《归愚集》里。

(3)《调笑集句》词一组。见于曾慥《乐府雅词》,上文已考证。今存。

(4)《文惠侯贊并序》文一篇。见于宋魏仲举《五百家注柳先生集》附录卷一。今存。

(5)《五盖山》诗一首:“紫盖修连延,五峰似随轩。何如惠我民,飞雪遍冈原。”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三据《郴州文志》收录。

(6)《开远桥记》文一篇。《湖广通志》卷十二《山川志·宝庆府·新化县》载:“宋吴致尧《开远桥记》:‘介荆湖之间,有两梅山焉,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卷十四《关隘志·津梁·长沙府·安化县》载:“开远桥在县南,宋吴致尧有记。”

(7)《神秀轩记》文一篇。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二“山川·衍仙山”载:“吴致尧《神秀轩记》:‘延平号山水佳处,众峰连属,凤骞鳌峙,望之蔚然,神刓天划者,衍仙也。’”宋李刘《四六标准》卷二十七《代回新南剑朱守》有“遂拥衍山之戟”之语,明孙云翼笺释:“衍仙山,在剑浦县东北十里,古号含源山。昔衍客避晋乱,结庐炼丹其上,相传以为仙去。吴致尧《神秀轩记》:‘延平号山水佳处,众峰连属,凤骞鳌峙,望之蔚然,神刓天划者,衍山也。’衍仙堂在郡圃,据山之阜,溪山环绕,一日可尽有登览之胜。”《福建通志》卷四《山川·延平府》载:“仙山……有衍山,水出焉,山当城北,为大河下穿暗窦入城,流出剑潭。宋吴致尧记云:‘延平众峰相属,凤骞鳌峙,望之蔚然,神刓天划者,衍山也。’……”

(8)忠靖王碑文一篇。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载:“……忠靖王殿。王姓张氏。按吴致尧碑云:王讳抃,唐天宝间,家于滑之白马,一云邓州南阳。任侠尚气,置金锤袖中,以击不平者。安史之难。张巡、许远提孤军守睢阳,筑台募死士,得南霁云以为将。因乞师于贺兰进明,进明弗许。二人誓云,以断指为信,死为岳渎厉鬼,不放进明。逾月皆死。王梦其家曰:‘吾得请于帝矣,命辅南岳为司徒。’王讳传记不一,或讳翼或乂,或轸或巡,或称五代时人,今止取临淮弃指亭为实。”《湖广通志》卷一百十九《杂纪二》“南岳庙神”条载:“《南岳志》:‘神盖唐勇士张忭也。有盗夜刳神腹,方举刃,神转首,怒目顾盗,盗怖死。吴致尧令邑日,神语以徙庙,吴从之。畚土得铜戟三事。’按:忭,孝感人。忭曾副南霁云请师于贺兰进明,留而飨之。霁云断一指示不留,忭亦断一指。及死节数日,忭见梦家人曰:‘吾得请于帝为南岳司录,行人间赏罚。’未几,进明暴死。若震《邑志》云。”

(9)嘉应侯祠记一篇。《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长沙府·安化县》载:“嘉应侯祠在县东,祀五代时王同。宋吴致尧有记。”《大清一统志·祠庙》卷二百七十七《长沙府二》载:“王公祠在安化县东八十里司徒岭上,五代楚建,祀死事将王同。宋熙宁间,章惇开梅山,奏封嘉应侯,修祠崇祀。吴致尧有记。”

3.日本安永间和刻本无名氏《集句闺情百咏》二卷的作者是明代的朱。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录有日本安永间和刻本无名氏《集句闺情百咏》二卷,内阁文库藏。该本有署为“洪熙初元(1425)龙集乙巳仲夏一日书于远塞楼”的作者自序:

予尝集古人诗句作《闺情百咏稿》,但一时戏耳,不意流传于人。永乐甲辰(1424)冬入觐,过渭南丰原驿中,见有壁间者,因取旧本观之,□□颇杂以曲子中语,贻□□□□。方思欲弃毁其稿,然诗已传于人,嗟无及矣。今年春避暑来韦郴,暇日精摘唐宋元名人诗词中句,复集为《百咏》就,注作者之名于其下。连篇盈卷,但写儿女闺中情,无关世教语,矧其词意哀伤怨慕?夫《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旨,信为大雅君子之所鄙矣。使黄九复生,正堪一笑耳。虽然,用古人之陈言,变而成□家之新意,亦可也。倘蒙不弃,偶遇知音歌雪儿之口,击□□之□□是前才也,固□雕虫篆刻,壮夫之所不为,且无补于世教,雕脂镂冰,徒费日捐功耳,观者其无罪之。昔韩致光□《香奁集序》有曰:“若有责其不圣,亦望以功掩过。”是篇也,实有祷焉。

黄仁生所加按语云:“按是集共录二百首集句诗,其旧编《集句闺情百咏》作于永乐年间,新撰《集句闺情百咏》作于洪熙元年春,皆出一人之手,且由作者合为一帙而自刻于洪熙元年(1425)。”

那么,这里的作者就无从考究了吗?笔者在考察明代集句诗文献时,注意到朱曾经著有《集句闺情》一卷。朱(1378~1438),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被封为庆靖王。《明史》卷一百十七有传。李萌、徐庄《宁夏·银川风物志》载:

史称朱“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草书清放驯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拱璧”(弘治《宁夏新志》卷二)。朱居韦州和宁夏时,曾在府中和风景优美处疏湖造园,建造亭台楼阁,留下了不少诗文。古籍他编著的书当不在少数,但据《明史》及有关方志、书目记载,仅有五种,即:《文章类选》四十卷、《增广唐诗鼓吹续编》一卷(或谓十卷)、《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闺情》一卷、《宁夏志》两卷。另有《丽情园记》、《夏城诗集》两种,虽无著者姓名,可能也是朱的诗文集。以上书籍留存至今的只有两种,即《文章类选》和《宁夏志》。

日本所藏无名氏的《集句闺情百咏》二卷与朱《集句闺情》一卷书名既近,作者生活年代也比较接近,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据前引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的作者自序,其创作后一组诗的原因是“永乐甲辰(1424)冬入觐”、“过渭南”,见到有人将其旧诗题壁间者,乃于次年“春避暑来韦郴”时“暇日精摘唐宋元名人诗词中句”而成。再看《明史》卷一百十七庆王的本传:

庆靖王,太祖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六年就藩宁夏。以饷未敷,令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就延安、绥宁租税。二十六年,诏王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三十年始建邸。王好学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岁一至韦州度夏。宣德初,言宁夏卑湿,水泉恶,乞仍居韦。不许,令岁一往来,如成祖时。

两相对照,可以断定日本内阁文库藏本的作者就是庆靖王朱。《宁夏·银川风物志》所载《集句闺情》一卷,即是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作者所说的“旧本”;而此本的“复集为《百咏》”,则是《宁夏·银川风物志》所没有提到的。

这样看来,不但国内已佚的朱的《集句闺情》一卷完整地保存在日本,而且与其一起保存的还有国内不知道的《集句闺情》二卷。

4.《御选宋诗》所载孔武仲《集句寄孙元忠》其实是孔平仲的作品。《御选宋诗》卷七十八录有孔武仲的《集句寄孙元忠》:

不恨我衰子贵时,经济实藉英雄姿。君有长才不贫贱,莫令斩断青云梯。骅骝作驹已汗血,坐看千里当霜蹄。省郎京尹必俯拾,军符侯印取岂迟。

考《清江三孔集》孔武仲名下,未见著录这首诗。然仅靠这些并不能判断该诗就是孔武仲的佚诗,因为还有相反的证据:

(1)此诗见于孔平仲的《寄孙元忠(俱集杜句)》其四。孔平仲有一组集杜诗《寄孙元忠》,一共31首。《御选宋诗》所录的这首诗就在其中,为第4首。

(2)周紫芝《竹坡诗话》明确记载该诗是孔平仲的作品:“孔毅父喜集句,东坡尝以‘指呼市人如使儿’戏之,观其《寄孙元忠诗》云(笔者按:即此诗,此略)……殆不减胡笳十八拍也。周紫芝(1082~1155)生活于两宋之交,距离孔氏兄弟生活的时代不远,所言亦当可信。

(3)除了《御选宋诗》,其余一些文献均记载该诗为孔平仲所作,而现存其余文献中也没有孔武仲写作集句诗的记载。

根据以上这些证据可以判断,《御选宋诗》所载《集句寄孙元忠》其实是孔平仲的作品,而非孔武仲所作。

5.宋、元集句诗人“贾云华”事迹考辨。由于《贾云华还魂记》的流传,贾云华及其诗歌都得到了流传。下文即对其诗与其人进行认真的考察。

其一,贾云华名下的诗歌。关于贾云华,清代《御选元诗》将其看作元人。该书卷七十九收其诗2首:

花柳芳菲二月时,名园剩有牡丹枝。风流杜牧还知否,莫恨寻春去较迟。(《题魏生卧屏》)

斜亸香云倚翠屏,纱衣先觉露华零。谁云天上无离合,看取牵牛织女星。(《七夕》)

同书卷八十一收其《别集唐》6首:

两行清泪语前流,千里佳期一夕休。倚柱寻思倍懊恨,寂寥灯下不胜愁。

相见时难别亦难,寒潮惟待夕阳还。钿蝉金雁皆零落,离别烟波伤玉颜。

倚阑无语倍伤情,乡思撩人拨不平。寂寞闲庭春又晩,杏花零落过清明。

自从消瘦减容光,云雨巫山枉断肠。独宿孤房泪如雨,秋宵只为一人长。

纱窗日落渐黄昏,春梦无心只似云。万里关山音信断,将身何处更逢君。

真成薄命久寻思,宛转蛾眉能几时。汉水楚云千万里,留君不住益凄其。

然《全宋诗》将其看作宋人,第68册作者小传云:“贾云华,名娉娉。似道女。初其母与魏鹏母有指腹为婚之约,后母悔,云华潜于鹏别,绝食而卒。事见《奁诗泐补》卷二。”其下收诗11首,除了《题魏生卧屏》和《七夕》外,又增加了《魏鹏负期醉卧戏题练裙》:

暮雨朝云少定踪,空劳神女下巫峰。襄王自是无情绪,醉卧明月花影中。

下有集唐诗8首,题作《永别(集唐句寄鹏)》,其中有5首与《御选元诗》所收相同,以下3首则为《御选元诗》所无:

物换星移几度秋,鸟啼花落水空流。人间何事堪惆怅,贵贱同归土一丘。

魂归冥漠魄归泉,却恨青娥误少年。三尺孤坟何处是,每逢寒食一潸然。

一封书寄数行啼,莫动哀吟易惨凄。古往今来只如此,几多红粉委黄泥。

《御选元诗》未交待材料的出处,《全宋诗》则注分别出于《奁诗泐补》卷二、《奁泐续补》卷二和《奁制续泐》卷二。《奁诗泐补》系列乃清初范端昂所编。其实这些诗歌有更早的出处,即明代李昌祺的《贾云华还魂记》。对照该文,则不但《御选元诗》和《全宋诗》收录的所有诗歌均出自其中,而且还可以补出以下几首:

净几明窗绝点尘,圣贤长日与相亲。文房潇洒无余物,惟有牙签伴玉人。(《戏题绝句二首》其一。其二已为《全宋诗》收录,题为《题魏鹏卧屏》)

春光九十恐无多,如此良宵莫浪过。寄语风流攀桂客,直教今夕见姮娥。(《与魏鹏简》)

梧桐枝上月明多,瓜果楼前艳绮罗。不向人间赐人巧,却从天上渡天河。(《七夕》二首其一。其二已为《全宋诗》收录)

就其中的集唐诗而言,该文共有《集唐》10首,其中8首已见于《御选元诗》和《全宋诗》,尚余以下2首未被二书收录:

两行清泪语前流,千里佳期一夕休。倚柱寻思倍惆怅,寂寥灯下不胜愁。

一身憔悴对花眠,零落残魂倍黯然。人面不知何处去,悠悠生死别经年。

至此,则贾云华名下的诗歌已经考察清楚了,一共有15首,其中10首为《集唐》绝句。《御选元诗》和《全宋诗》的记载都不完备,应以《贾云华还魂记》收录。

其二,关于贾云华其人。《御选元诗》将其看作元人。该书《姓名爵里二》载:“贾云华,名娉娉,钱唐人。宋平章似道女。”而《全宋诗》则将其看作宋人,第68册作者小传云:“贾云华,名娉娉。似道女。初其母与魏鹏母有指腹为婚之约,后母悔,云华潜于鹏别,绝食而卒。事见《奁诗泐补》卷二。”对于跨越宋、元时期的诗人来说,说是宋人或者元人都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关于贾云华的记载是否可靠。

在明代以前,未见有关于贾云华的记载。李昌祺《剪灯余话》自序云:“往年余董役长干寺,或见睦人桂衡所制《柔柔传》,爱其才思俊逸,意婉词工,因述《还魂记》拟之。”萧相恺所作《李昌祺》一文据此断定这篇“即作于永乐十年(1412)”,当时作者37岁。既然贾云华的事迹不见于李昌祺之前,则其小说《贾云华还魂记》就是最早的相关资料。

可是《贾云华还魂记》不过是一篇小说,内容是虚拟的,并不能作为判断贾云华是宋人或元人的根据。即使单就小说而言,其中的时间也很不可信。魏鹏出生于延祐初年(“鹏父巫臣,延祐初,参政江浙行省,生鹏于公廨而父卒”),“至正间,累举不偶,深置恨焉”。“延祐”年号一共使用七年(1314~1320),“至正”年号一共使用30年(1341~1370),持续到明代建立(1368)之后,假设魏鹏生于延祐元年,则到至正元年他28岁;即使假设他生于延祐三年,到至正元年也已经26岁。贾云华去世后,魏鹏为作祭文,时间是“大元至正十二年(1352)”,此时魏鹏的年龄应在36~38岁。贾云华与魏鹏年龄接近,因为他们二人是父母指腹为婚的结果。假设贾云华的年龄与魏鹏相同或者小一岁,则其去世时已是中年妇女,与小说中所写其未嫁而亡的少女形象反差是很大的。

魏鹏与贾云华从相识到贾去世,一共有三年的时间。由至正十二年倒退三年,则二人初次见面时,应是至正十年(1350),魏鹏当时是34~36岁。这与小说中写他“至正间,累举不偶”还算吻合。如此推算,则魏鹏、贾云华见面时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而非少男、少女。可是这样的年龄,却又与小说本身所写有矛盾。根据其母亲写给贾云华母亲的信里说“今者,幼儿已冠,贤女谅亦及笄”,则魏鹏当时是20出头,贾云华的年龄亦当约为20岁。

可是这两种年龄,又都与小说中的另一个时间相矛盾。贾云华的母亲在见到魏鹏时说:“记得别时尚在襁褓,今长成若是矣……”那么,此时距离贾云华母亲上次见到是多长时间呢?按照小说的记载,魏鹏母写给贾云华母亲的信里说“懿恭阔别十五年”。如此,则魏鹏与贾云华当为15岁或16岁。可是这样的年龄,不仅与前文魏鹏“已冠”相矛盾,更与其“累举不偶”的经历明显不合。

如果将小说中的人物年龄与历史人物相联系,则问题更大。小说中的贾云华是贾似道的女儿,贾云华卒于至正十二年(1352)。我们再看看贾似道的情况。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南宋著名的奸相。贾似道被杀时已63岁,即便假设是年其妻怀孕,次年生下云华,则云华在至正十二年也有75岁高龄了。这与小说中描写的未嫁而卒的少女形象是无法相容的。

再则,贾似道是否曾经有个女儿叫贾云华?即便有,是否能诗?由于缺少必要的史料,这些都无从考究了。在没有任何资料作为反证的情况下,只能相信贾云华纯粹出于李昌祺的虚构。既然如此,则将其归为宋人固然不足取,将其说成元人也是没有道理的。

既然贾云华是虚构的,则其名下的诗歌,包括10首集句诗,就不应该放在她的名下,而应该放在明人李昌祺的名下。

本节所考的五个集句诗人,情况各不相同:《借浇集》虽有作者“哑道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吴致尧对《调笑集句》原本没有著作权,经笔者考证之后才加以确认;朱对日本安永间和刻本《集句闺情百咏》二卷的著作权亦复如是;孔武仲名下的集杜诗其实是孔平仲的作品;而所谓宋元女集句诗人贾云华其实是明人李昌祺虚构的。这些分析表明,现存文献中关于集句诗人的材料仍有着非常复杂的情况,需要研究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考察和辨别。

注释:王欲祥、李灵年、陆林、陈敏杰:《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15页。###山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344页。###姚怀亮:《“哑道人”吴怀清评传》,2007年4月21日《商洛日报》第3版。###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第6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972页。###(宋)曾慥辑、陆三强校点《乐府雅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1页。###(清)王奕清等:《御定词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95册,第724页。###(宋)无名氏:《京口耆旧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1册,第174~175页。###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第33~35页。###(宋)曾慥辑、陆三强校点《乐府雅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1页。###(清)谢道承等:《福建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9册,第740页。###(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255页。###(宋)朱弁:《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第187页。###(宋)史铸:《百菊集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5册,第72页。###(清)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1册,第194页。###(清)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4册,第6页。###(清)厉鹗:《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013页。###(清)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1册,第359页。###(清)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2册,第459页。###(宋)祝穆撰、(宋)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第203页。###(宋)李刘:《四六标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7册,第595页。###(清)谢道承等:《福建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7册,第280页。###(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97种,佛陀教育基金会,第1064页。###(清)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4册,第935页。###(清)夏力恕等:《湖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2册,第62页。###《大清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0册,第396页。###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岳麓书社,2004,第75~76页。###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岳麓书社,2004,第76页。###李萌、徐庄:《宁夏·银川风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158页。###(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第3588页。###(清)张豫章等:《御制四朝诗选·御选宋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901页。###(宋)周紫芝:《竹坡诗话》,《丛书集成初编》2588册,商务印书馆,1936,第3页。###(清)张豫章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1册,第753页。###(清)张豫章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1册,第794~795页。###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6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2867页。###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6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2867~42868页。###(清)张豫章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39册,第461页。###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6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2867页。###萧相恺:《中国文言小说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第457页。###(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瞿佑《剪灯新话》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版,第292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