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但凡中国人对这首诗都耳熟能详,只要说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相信许多人的嘴角一定不由自主地挂着微笑。这句诗几乎成了杭州西湖的代言词,也因这一句诗,千年来西湖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据说还有个动人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有一天,他与几位文友泛舟西湖,饮酒作诗。宴饮时,朋友招来一个歌舞班助兴。在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浓妆艳抹的歌女,轻歌曼舞,长舒广袖。在这群歌女中,王朝云以其宛转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舞罢,众歌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好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她已换了另一种装束:一身素衣长裙,气质清丽淡雅,举手投足间别有一番韵味。
恰好此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本是丽阳普照,忽然阴云蔽日。这时,原本波光潋滟的西湖,也因天气的突变而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于是有人提议苏轼赋诗一首。远处的湖光山色和眼前的绝色佳人,相映成趣,苏轼顿时灵感突至,挥毫写下这首传颂千古的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西湖景致因天气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后两句则是用拟人的手法,将西湖比喻成绝代佳人西施。苏子此句诗的绝妙之处就是将西湖比喻成西子,因为西子和西湖同处越地,又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是无需人工修饰的天然美。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空丽姿还是雨中媚态,都是美妙无比的。这两者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令人神往。苏轼的这个比喻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苏轼这首诗明写西湖的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却寄寓了他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当时的王朝云只有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她十分仰慕苏轼的才华。于是有人读出了苏轼诗中的另一番意味,就悄悄地将王朝云买下,送进苏府。起先王朝云只是苏家的侍女,得到了苏轼和夫人王闰之的善待,后来王朝云成为苏轼的侍妾,并且追随他终身。王朝云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陪伴了他度过了被贬黄州又谪居惠州的两段艰难岁月,后来王朝云在惠州病故。西湖也因苏轼和王朝云的这段情缘而更具有浪漫色彩。
这是苏轼第一次和西湖结下情缘,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和杭州有“前缘”。据说,有一次他和参寥子同游西湖边的寿星院,一进门就觉得眼前的景物似曾相识。于是他对参寥子说:“我从没来过这里,但是眼前的景物,好像曾经经历过似的。我记得从这里一直到忏堂,有九十二级台阶。”结果派人数一下,果然不差。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或许是苏轼和杭州有着这样道不清的缘分,所以他在离开杭州之后,一年常有四五次梦见自己泛游西湖。后来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年)请求外放,出任杭州太守。
在杭州任太守的两年期间,他完成了几项惠民工程。
首先,他疏通了运河。因为杭州城的运河,闸口连接钱塘湾,所以每天都有钱塘江的海潮涌入。天长日久,运河内泥沙淤积,每隔三五年就要清淤一次,每次清理的淤泥都堆积在居民门口。可是雨水之后,这些淤泥又重新被冲进运河。频繁的疏浚工程,劳民伤财却得不到改善,人们苦不堪言,杭州城也因此混乱不堪。经过实地考察后,苏轼带领民工修建了河闸,使海潮进不了城内的运河,这样河道免除了淤堵,舟楫畅通无阻。同时,他又开通了城内的新河闸,使城内的运河有江潮的清水注入,又有西湖的活水注入,这样居民的饮用、农田的灌溉用水,都得到了满足。
其次,苏轼还带领民众疏浚六井,解决了老百姓的饮用水问题。当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曾协助太守陈襄对唐朝李泌所凿的六井进行了修理,但时隔多年,上次修好的六井已再度毁坏。苏轼决心彻底解决老百姓饮用水问题。他改良了管道,用陶瓦管取代了竹管,并且用砖石将输水管道保护起来。后来,他还在杭州城外又新凿了两口井,以供军需,并且将西湖的淡水通过管道引入城内六井。自此,杭州城的老百姓再也不用为饮水问题发愁。
苏轼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是美丽的,但是当他第二次来杭州时,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美丽已不复存在。原因是西湖水面的杂草蔓延,河底的淤泥堰塞,污染严重。为此,苏轼上表朝廷,请求治理西湖,得到了欣赏他的主政太后高太后的恩准。于是苏轼带领四万民众,用四个月的时间疏浚了西湖。水草清除了,河底的淤泥也清理了,可是又面临一个新问题,挖出来的淤泥怎么办?
当时西湖四周都有居民,他们从西湖的南岸到北岸,往往要绕湖走一圈。为了方便群众,苏轼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他把挖出来的水草和淤泥,连通西湖的南北两岸,建成一条蜿蜒的长提。长堤建成后,他又沿着湖堤栽种了大量花草树木,修建了六座石拱桥和九座亭台。苏轼还用他的绝世才情,为六座桥取了美丽的名字,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后人为了纪念苏轼的历史功绩,就将这座长堤取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而“苏堤春晓”成了“西湖十景”之首。
西湖疏浚工程结束后,为了不使西湖水面的杂草再生,他就将水草滋生区租给农民种菱角。为了防止西湖旧有不长水草的水面被人侵占,他就在新旧水面交界处立了三座石塔。后来,这三座石塔也成了“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
苏轼还在杭州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为了预防饥荒,他稳定米价,赈灾济民,积极防范疫病的传播。为了抵御杭州的疫病之患,他筹集钱款,并且自捐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建立了一家医院,名为“安乐坊”。医院里收纳贫困看不起病的人,三年内治愈病人数千人。
苏轼的这些举措,造福了一方百姓,功在千秋,利在当代。虽然千年已过,但是当我们今天再提到杭州时,必定会想起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苏堤;当我们再说起西湖时,一定会想起“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当我们再吟诵起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时候,你的眼前是不是浮现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代佳人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