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成平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呵,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吊车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杜运燮
八十年代初期,当新时期朦胧诗刚刚进入其艺术轨道之时,老诗人杜运燮老当益壮,健步加入到这个艺术世界的创造中来。《秋》便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显著的收获。但当大多数人的审美感觉尚未与这个形态确也有些特别的艺术世界协调起来之时,指责《秋》这样的诗的话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十分晦涩”、“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等等。(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朦胧诗美在朦胧。读了本诗以后,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这“朦胧”中把握住诗中隐含着的诗人感情的两条发展线索。一是通过诗行表面而显示出的诗人对于客观自然之秋的深深赞美之情。经过春的破土,夏的喧闹,自然界呈现了山川明净、空旷高远的秋的美好。这成熟季节的到来,无疑是经历了春的寒冻和夏的考验后的可喜收获。二是借助这些诗行而从中折射出的诗人对于人类社会之秋的无限政治豪情。在这里,萌芽的破土,夏季的考验,幼叶的扭曲和受伤,枝条的狂热和迷失方向,已不再局限于描摹自然情态,而与人所共知的动乱历程联系起来。可以这样说,正是这样的诗人政治情感线索的存在,才使《秋》在主题方面向深处开掘了一大步,给这首诗注入了精彩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在艺术上,本诗的突出特色是:诗人能够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描摹自然事物的人化情态,使自然事物与诗人情感巧妙吻合,从而较好地把诗人的两个情感线索在诗中表现出来,丰富了《秋》的思想魅力。如“连鸽哨也发出了成熟的音调”、“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等等,都明显地表现出诗人用自我对外界的独特感受来描摹自然事物的特点,带上了十分明快的主观化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