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元章《玉漏声长灯耿耿,东墙西墙时见影》原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叶元章

玉漏声长灯耿耿,东墙西墙时见影。月明窗外子规啼,忍使孤魂愁夜永。

薛涛

这首《阿那曲》,《唐人万首绝句》及明刻《薛涛诗》均曾收录,与《全五代诗》均题《赠杨蕴中》。亦见于《古今词统》。《词苑丛谈》引文作《独夜曲》,并载:“进士杨蕴中下狱成都,梦一妇人,自称薛涛,赠以此词。”计有功《唐诗纪事》亦有类似记载。《全唐诗·薛涛》诗未收,而归入“鬼”诗。相传此乃薛涛死后所作,但近人张篷舟所辑《薛涛诗笺》则认为“鬼”诗云云,皆不经之谈。因自来所谓“鬼”诗,多出于文人伪托,或系梦中得句,并非死后真能作诗也。

薛涛,字洪度,幼而能诗,后流寓蜀中为乐妓,出入幕府,皆以诗受知于当道,与之唱和者均一时名流,其诗坛地位在方干、马戴、贾岛之间,被称为唐代女诗人第一。所作诗以讽谕时政、评骘人物为多,较少脂粉气。但这首《阿那曲》却显得辞意凄婉,格调低沉,不失女子本色,而且字里行间还真透着点森森寒气,更加重了作品的冷色。

全诗自始至终不离开夜景的抒写。手法是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情景相生,最后再集中笔力正面抒情。起句中的“玉漏”,即古代宫中用来计时的铜壶滴漏。“声长”,喻漏声持续很久。“耿耿”,光亮微弱,多以之形容天之将明。如白居易“耿耿星河欲曙天”句。这里暗示夜很长,人不寐,灯也残了。正因为人辗转未眠,故漏声在耳分外清晰。第二句紧接上句,写景转而写人。“影”,是指人影。“东墙西墙”表明影在移动,而且移动得相当频繁。“时见”一词,就点出这人在不停地来回走动。一、二两句作为一层诗意,借助于漏声、孤灯、人影这些富有特征的词汇,极写孤苦无依的愁人长夜难挨之状,可谓传神。李后主《捣练子》词:“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或即脱胎于此。

第三句空间转换,从室内写到室外,仍着重于环境烘托,它与第一、二句是一脉相承的。本句中的“月明”,与首句“玉漏”、“灯”呼应,都在于渲染夜景。它又紧扣“影”字,得上下贯通之妙。盖时当夜阑,灯已半明半暗,倘无月光,就很难映现人影之在墙上移动也。月在窗外,说明夜已将阑,天将破晓,更深一层地写人通宵未眠。“子规”,即杜鹃,每出现于暮春季节,鸣声哀苦。此句承上启下,处于关键地位。它诉之于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为黯淡的夜景设色,同时又引出下文,为第四句“孤魂”蓄势,使前面三句的写景得以顺乎自然地转入抒情。至此,全诗经过层层进逼,终于形成了高潮。“愁”,既点明了题旨,又展现了作者汹涌的感情波澜,仿佛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喷涌而出。而以反诘句结尾,尤显得余音袅袅,耐人咀嚼。这一句的“忍”,可作何忍、岂忍解,用反问句更能加强语气。但这里的“孤魂”,与孤身同义,专指孤苦无依之人。或以为此处系指孤魂野鬼,代表已死去的人,则未免望文生义,失之附会。因这样理解并不符合作品实际,反而给曲解本诗者提供了依据,这并不可取。若过分执着于“孤魂”一词,从而竟归结为鬼而能诗,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