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碣《焚书坑》诗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七尺深的地下,灰烬缄默无声

——章碣《焚书坑》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厌槌坡火光冲天,公元前213年,中国历史上最奢侈的祭礼用一窜火苗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座位于渭河岸边的极其寻常的小山丘,时光倒溯2221年,这里曾经升起过冲天的火光,烈焰熊熊中,数以万计的竹简发出惨烈的毕剥之声,厌槌坡,以通红的山体对应渭河的厌槌坡,此刻更像是一座祭坛,一间屠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黑暗时刻,史称“焚书”,而这场“焚书”的最初缘起,来自秦廷之上的一场激烈辩论。公元前213年,刚刚荡平天下的秦始皇在变分封制为郡县制、统一了六国的度量衡、驰道和文字之后,兴致盎然地在咸阳宫摆酒设宴,宫中博士七十余人都进入受邀之列。这位中国始皇帝的脸上充斥着倨傲狂悖的神情,六国的一切典章制度都在以秦制为标准,大一统的格局从疆域上已经形成,下一步便是从观念意识上彻底洗去六国的印记,而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品着美食喝着美酒的众博士们没有忘记给这位年轻的君主山呼万岁,其中,博士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更是推崇至极:“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然而此时,一个叫淳于越的齐国人却不合时宜地跳出来,这位年轻学者厉声陈道: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本来兴致正浓的秦始皇听到淳于越这样一声断喝,立时有些不悦,倒是这时丞相李斯的语气有些不容置疑:“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而私学又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哗众取宠,造谤生事。若不加禁止,必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在这段言之凿凿的辩论中,李斯这位从百家争鸣时代走出的新朝重臣,已经准备为始皇帝打造一条前无古人的文化专制之路。

就在此次宴会之后,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还建议焚烧《》《书》,提出:“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是一条阴毒的建议,而急于一统天下意识形态的秦始皇立刻慨然允诺,当即着人付诸实施。当大批的先秦诸子百家之书被兵士们悉数从民间搜集到咸阳,平静的厌槌坡再也无法平静,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焚书事件宣告开始。

没有人能说清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剧,竹简与布帛的撕裂之声划破咸阳的天空,望着拔地而起的火焰,大师们已经没有眼泪,精神上的浩劫远比物质上的浩劫来得苦涩,来得沉重。皓首经年,迎来的却是思想与符号的残酷剥离,这难道也是一种酬答?中国始皇帝以“书同文,车同轨”的天子之威燃起带血的祭火,一经燃烧,就烧断了先秦的历史,当承载岁月的典籍在火光中化为灰烬,秦帝国之前的所有故事已成传说。

更令人悲伤的文化浩劫还在“焚书”之后。公元前212年,就在“焚书”事件发生一年之后,一些痛心疾首的儒生聚在一起议论这场文化浩劫,不胜悲哀,这件事很快便传到了秦始皇的耳朵,此时的秦始皇,对儒生们方士们已无半点好感,那个叫徐福的方士骗去了他的大量钱财,而他的祈求长生不老之药的船队却一直杳若黄鹤,正在气头上的秦始皇彼时又听说一班儒生们对“焚书”之事仍耿耿于怀,当然不能容忍。很快,这位一统六合的暴君再次下达了一份血腥的诏书,他下令御史案问诸生,最后,受到株连的儒生竟达到四百六十余人。又是渭水岸边,又是咸阳郊外,当一个巨大的深坑被兵士挖好,所有的儒生都被反剪着双手,推了下去,一锹锹黄土覆压住儒生们呼天抢地的哭喊,同时,也彻底埋葬了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厌槌坡云霭四合,焚书坑张开焦黑的口腔,吐纳着历史的烟尘,芳草萋萋的“坑儒坑”,则在七尺深的地下累积着层层白骨。“焚书坑儒”是一次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化洗劫,而被噩梦困扰的秦始皇却不知道,真正的梦魇,并非头戴方巾的儒士,而是匹夫亭长和一个力能扛鼎的莽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