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毛泽东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平声韵,首字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四句要求对仗。这首诗是毛泽东一生诗歌创作中所写的第一首七律,也是第一首律诗。相对于诗,毛泽东更喜欢写形式自由一些的词,填词似乎更符合他的性格。


长征: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在江西根据地无法立足,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开始实施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主力第一方面军途径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历经无数血战,翻越高山十八座,横渡河流二十四条,行程二万五千里,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到达陕北。“长征”语出王昌龄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毛泽东曾给他在长征期间创作的诗,作注加以说明:“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本诗最早发表于一九五七年一月号《诗刊》。


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远征:长途行军、战斗,指长征。


难:困难,指艰难险阻,包括大自然的和人为的。


万水千山:万、千,虚数,形容跋山涉水之多。指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只等闲:一般,寻常,随便,等闲视之。


五岭:指绵亘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这五座大山岭岭相连,最高的越城岭主峰海拔超过二千二百米。五岭处于南岭山带的主体部分,故亦称南岭。红军长征初期曾经过此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五岭北面,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一月,中央红军自江西雩都出发,即沿丘岭北坡,先后渡过信丰河及潇水、湘水,旋又越过越城岭,西进湘黔。


逶迤:绵亘蜿蜒,长而曲折的样子,形容绵延的山脉。刘禹锡《洞庭秋月行》,“山城苍苍应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细浪:腾越的细小波浪。


乌蒙:乌蒙山,起于云南省禄劝县东北二百八十里,跨越云南、贵州两省交界的十三个县,东北走入贵州,称七星山,至湖南界而止,通称乌蒙山脉。它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北临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绝,盘旋七十余里,平均高度约海拔二千四百米,最高峰石岩尖高达海拔三千八百米。一九三五年一~四月间,红军长征经过乌蒙山。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雄伟。


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汉书·蒯通传》:“必相率而降,犹如孤上走丸也。”


金沙水: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宜宾之间的江段。金沙江穿越崇山深峡,两岸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一九三五年五月,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平渡巧渡金沙江,留下一段传奇故事。水,金沙江的浪。最早诗中用的是“浪”字,后改“水”字。原因之一是避开“细浪”的“浪”字,减少重复。


拍:拍打,形容浪的强劲。


云崖:悬崖,高入云霄的石崖,形容两岸悬崖之险峻。最早诗中用的是“悬崖”。


暖:暖热的感觉。红军渡金沙江时,天气炎热。金沙江夹在高崖之间,流动的是一股一股的热风,所以江边更热。


大渡:大渡河,发源于四川、青海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流经四川西部山地,至乐山县以下江段称泯江,从宜宾入长江。大渡河两崖多峭壁峻岭,水流湍急,异常险恶,超过乌江、金沙江。清末,太平大国翼王石达开在此惨遭全军覆没。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红军抵达泸定桥之前,守敌已将桥板基本拆除,只剩下铁索。五月三十日,红四团组织二十二人的突击队,勇士们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攀缘着铁索冲过对岸,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毛泽东于红军占领铁索桥后的第三天从此渡过大渡河。


桥:泸定桥,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位于泸定县西,是由四川通往西藏的要道。建于公元一七○七年,桥身由十三根锚固于两岸的铁索组成。铁索粗如饭碗,每根相距在一尺以上,九根并列,上铺木板,作为桥面,其余四根作为两旁的栏杆。桥长一百多米,宽三米。桥身距水面约有百米,水中是急湍激流。人行走桥上桥体摇晃不定,令人胆寒。


横:横旋,横挡,形容桥的障碍难以逾越。


铁索:去掉木板后光滑的铁索链。


寒:寒冷的感觉。红军渡大渡河时虽在五月末六月初,但天气比五月初过金沙江时要冷。由于山高、下雨,夜晚异常寒冷,好似冬天一样。也比喻红军强夺大渡桥战斗的惊心动魄。


更喜:更加欢喜。更,有转变的意思。因为越过雪山草地,就走过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路段。


岷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跨甘肃、四川两省,呈西北——东南走向,嘉陵江的支流白龙江将它分割成平行的两列山脉。其北支有十余座山峰的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最高者达四千九百二十米;南支也有数十座山峰在海拔四千至四千五百米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五千五百多米。这些山峰,空气稀薄,山顶终年积雪,很少有人从此经过。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红军长征在攻破天险腊子口后,翻越这座高山,也是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雪山。


千里雪:千里,虚数,形容终年积雪的覆盖地域大。指过雪山的艰苦历程。


三军:泛指红军全军。中国古代兵制,军队分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或前、中、后三军,近代又有海、陆、空三军,故统称全军为三军。


开颜:笑,指高兴、欢乐。红军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跋涉,走过了雪山、草地,他们既为走出最困苦的环境而快乐,又为走过这样艰险的道路而自豪。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贪笑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


即使是万水千山我们也是等闲视之。


五岭蜿蜒曲折,


河水腾越着细小的波浪。


乌蒙山气势磅礴,


但也对于革命战士也不过是个小泥球罢了。


金沙江的波涛汹涌,


不停地拍打着两岸的峭壁,


江上流动着一股股灼热的气浪,


铁锁桥横贯于大渡河上,


光滑的铁锁链给人以冰冷的感觉。


但是更让人欣喜的是在翻越了千里雪山之后,


我们的革命志士都为成功而喜笑颜开。


【赏析】《长征》一诗,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歌颂。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细致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魄。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开门见山点明全诗的主题,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来自于军事、政治、自然等方面,以及内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所造成的千难万险,勇往无前,无坚不摧。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斗争精神。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为代表,以点带面地描绘了一组空中鸟瞰图:在英勇无比的红军面前,绵延数省的险峻的五岭群山,仅仅像水面上微微腾越的细小波浪;廓大接天的乌蒙山不过是一个滚动着的小小泥丸。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描绘出红军让高山低头的顶天立地形象。“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变成了动态的物象,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以小喻大,以微喻著,用语新奇,境界开阔,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近看金沙江两岸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描绘了一组放大的特写图:红军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热的感觉;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中夺桥,泸定桥的铁索横悬在急流的河面,寒光凛凛。“暖”、“寒”,既状写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敌。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红军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对貌似强大、穷凶极恶的敌人不屑一顾,对不畏艰险、勇敢乐观的红军将士尽情讴歌。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长征》诗句亦非有此胸怀而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午夜攻克了蒋介石国民党的政府总统府所在地——南京。它是长江流域的历史名城,史称建业、金陵,早在公元前四七二年就已筑城。三国时代,公元二二九年,吴国从武昌迁都于此,时称建业。其后有不少朝代以此为都。太平天国也在此建都,并改其名为“天京”。此诗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钟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市东北十五里,山势高峻,最高峰海拔四百多米。古来诗文多以钟山象征南京。这里指代南京。傅作霖《决绝词》:“钟山风雨今依旧,夜夜铜鸵泣草莱。”


风雨:狂风暴雨,暗指社会时势。


苍黄:变化急剧的意思。杜甫《新婚别》:“誓谷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百万雄师:一百万勇猛的解放军正规部队。百万,实数。雄师,勇猛无敌的军队,此处指人民解放军。


虎踞龙盘:像老虎蹲坐,像巨龙盘绕,形容地势优越。《太平御览·吴录》说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南京的地形后赞叹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石头,即石头山,又名清凉山,在南京城西,秦淮河畔。李白《永王东巡歌》:“龙盘虎踞帝王州”。


慨而慷:激昂慷慨。曹操《短歌行》有:“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表达忧郁之意,毛泽东在这里反用其意。


“宜将”名:宜,应该。将,把,以。剩勇,余勇,没有用完的勇气。这里指旺盛的士气。《孙子·军争篇》:“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这里反用其法。追穷寇,追歼失败逃跑之敌。


沽名:沽名钓誉,追求虚名。沽,买。


霸王:项羽(前二三二~前二○二),秦朝末年起兵反秦的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出身,自称西楚霸王。姓项,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二世元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后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在他率军经过层层恶战进逼秦朝国都咸阳时,刘邦率领另一路义军乘虚而入,率先轻取咸阳。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认为此时刘邦是最大、最危险的敌人,必须借此机会予以消灭,于是准备攻打刘邦,摆下了诱杀刘邦的鸿门宴。刘邦鉴于兵力对比上处于绝对劣势,于是只好到鸿门宴上向项羽当面致歉,项羽一时心软,放走刘邦,后悔不迭。后来,刘邦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与项羽逐鹿中原,屡败屡战,以弱胜强,逼迫项羽不得不与之“中分天下”,最后,刘邦又抓住战机,兵围项羽于垓下,四面高唱楚歌,致使霸王别虞姬,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而亡。


老:衰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衰败的兰花陪伴着我在咸阳古道旁送别金铜仙人,上天要是有感情也会因这送别的悲伤情绪而衰老一些。毛泽东解释说:“这是借用李贺的句子。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社会上的阶级,有兴起,有灭亡。”


人间正道: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客观规律。道,规律。


沧桑: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东汉王方平见到仙女麻姑时,麻姑对他说,自从上次会面以后,“已见东海变为桑田”。一般用来比喻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兴亡。这里比喻社会变化及发展前进的规律,即原句意为:人间正道如沧桑。


【译文】南京反动政府的形势风云突变,


一百万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度过了天堑长江,


虽然现在的虎踞龙盘更胜往昔,


面对这天翻地覆的重大历史转折时刻,


我不禁有些忧郁之情。


我们应该凭借旺盛的士气一鼓作气追歼逃跑的敌人,


而不能学西楚霸王沽名钓誉,追求虚名。


如果上天有了感情也会因为我们而变得衰老一些,


时代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赏析】此诗脍炙人口,既是一首史诗,又是一首喻理诗,更是一首诗化的革命进行曲。首联以历史纪实铺展,“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钟山风雨”和“百万雄师”都是博大的意象,描绘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的宏大场面,宛如新闻报道的续篇,尽显渡江雄师的凛凛威风,其进军气势如“倒海翻江”,以夸张的手法盛赞解放军士气高昂,摧枯拉朽。


颔联的视域进入了一个今与昔、天与地的巨大时空,激情昂扬地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革命者面对重大历史转折的激情。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一个“宜”字令文势陡转,进入一个颇富哲理性思辨的艺术之境。作者一反古来用兵之道,看到敌巢虽捣,穷寇犹在,于是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要乘胜对敌人实行无情的穷追猛打,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江南的败寇残敌,直至解放全中国。


作者以霸王项羽对政敌宽容仁慈而自取灭亡的历史典故,继续提醒全军将士“不可沽名学霸王”,要汲取霸王失败的教训,不能为了获得一个“和平”的虚名,不能因为看到敌人惨败而对敌人“有情”,反而给敌人“养好创伤”东山再起的机会。


尾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作者借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而自出新意,说明纵然上天有悲悯之情,也同样衰老无力,不能挽救蒋介石腐朽政权灭亡的命运。只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才是像沧海变桑田一样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所以说“人间正道是沧桑”。


纵观全诗,引史入诗,以诗喻理,融汇贯通,气势宏伟,意境开阔哲思深邃,引人凝想。最未一句点出诗眼,切入主题,为贯注于全诗的浓郁诗情在深刻的哲理中给予美满的收合。如果说《七律·长征》是红军的赞歌,那么这首七律就是人民解放军的赞歌。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释】和:答和。吴桥《答万季野诗问》说:“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渭之和韵。”这首诗实际是回答柳亚子先生的和诗,不是和韵,是一首“酬答诗”。在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唱和柳亚子先生的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最早发表于《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柳亚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诗人、政治活动家。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改字亚庐、亚子。江苏吴江分湖人。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社长,是近现代旧体诗词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早年积极参加民主义革命,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柳被通缉,逃亡日本、一九二八年回国,从事反蒋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积极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继续从事民主活动,任一九四八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一九四九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一九五四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常务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一日病逝于北京。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柳亚子诗选》。


饮茶:指作者与柳亚子的交往。


粤海:广州市。广东省古为百粤之地,简称粤,广州临海,故称粤海。


索句:索取诗词文章。毛泽东应柳亚子要求,手抄《沁园春·雪》相赠。


渝州:重庆。


叶正黄:指秋天。


三十一年:一九一八年八月下旬,毛泽东为组织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及其他革命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而首次到达北京。他对北京的印象颇佳,直至一九一九年三月十二日才离开北京,完成了第一次北京之行。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九二○年四月,他率驱张(敬尧)请愿团第二次赴京。一九四九年,他第三次到北京,与第一次到北京的时间间隔了三十一年。


旧国:指北京。


落花时节:指暮春三月。


华章:华美的诗篇,指柳亚子呈送的诗,包括《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肠断:烦恼过度有损身心健康。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旦,念之断人肠。”


风物:风光景物。在此引申为社会的一切事物,包括革命事业。


长宜:永远应该。


放眼量:把眼光放远大一些,指往远处看,放开眼界观察衡量。


昆明池: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湖面广阔,达二百二十公顷。


观鱼:垂钓。隐用严光隐居于富春江垂钓的故事,回答柳诗。


富春江:钱塘江上游,桐庐与富阳之间的一段叫富春江。


【译文】我们以前在广州相遇相知的情形我至今没有忘记,


在金秋时节你向我索取了我的诗词文章。


三十一年之后的暮春三月,我们回到了北京,


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烦恼过度有损身心的健康,


对于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应当放眼世界来观察和衡量,


不要说北京的昆明湖池水太浅,


相比富春江来说,这里更有您的一番用武之地。


【赏析】这首诗深得酬答之体,通过回忆与柳亚子先生交往的往事和对柳亚子先生的劝勉,表现了一代领袖以诚相待,对民主人士十分关心并委以重用的态度。此诗不同于受革命事件的激发或对革命事业的回顾而发感慨,所以起首不必突兀着笔,中间不用翻腾挥毫,收处不用逸宕用墨,而是通篇平易近人,和煦可亲,娓娓不倦,仿佛是与老朋友促膝谈心。


首联回忆两人的友谊。作者借用柳亚子重庆赠诗中“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的说法,唤起对方美好的回忆,激发起当年的革命热情。作者追述历史上的交往,通过具体细节的叙述,说明作者对柳亚子印象深刻,两人友谊“难忘”,显得格外亲切。起首两句虽不追求骈俪,但“饮茶粤海”,导冯延已《抛球乐》:“梅落新春入后庭,腿前风物可无情。”与“索句渝州”两件事却自然形成对偶。


颔联写今日重逢。“还旧国”与“读华章”用流水对法,自然流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距上次离开北京三十一年了,这期间沧海变桑田,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简单的时间性概念,寄托了作者的无限感慨;这时,作者以领袖地位,以“赶考者”的谦虚谨慎态度,再次进入北京,与参加新中国建设的老朋友重逢,两人不仅在政治上再度合作,而且不同常人的是继续以诗词相交,其言甚欢。


颈联紧承“华章”,针对柳亚子的诗意,“牢骚太盛”与“风物长宜”又是用流水对法,自然生发,直达诗境的顶峰。柳亚子的牢骚发端于对生活待遇条件的不满,是个小牢骚,所以他的归隐想法表现了旧知识分子具有代表性的狭隘脆弱的一面,于是作者以一个伟大领袖的非凡气度,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上,依托于共产主义人生观,劝诫柳亚子先生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要持正确的方法,而且要“放眼量”,不仅看到现在,也要看到未来;不仅看到自已,也要看到国家。此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老朋友深切的体恤和关注,但写来却是风华有致,意蕴深远,尤平易婉转,而寓意深刻。


尾联引出“昆明池”与“富春江”,收势自然,委婉含蓄,同时结在实处,既符合眼前生活环境,又针对所和诗句原意,表明了劝留不劝归的态度。两句用形象思维的手法,表面上说“不要认为北京昆明湖的水浅,但在这里观赏游鱼比富春江好多了”,实际上是在告诉对方:人民政府有你的用武之地。


通观全诗,自然贴切、深厚、温煦;感情真挚,荡人肺腑,言浅意远,语短情长。达到了雅俗共赏,含义隽永的艺术高度。这首诗超越了一般只涉及个人生活范围的“酬答诗”。它在双方深厚的友情中,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在谆谆的规劝中,表达出高度的政治原则性。因为句句言于肺腑,诚于中而形于外,章法严谨,流转自如,宕荡百出,自然浑成,正所谓“好诗圆转如弹丸”。“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全诗的诗眼,不仅是劝戒柳亚子先生,其他人读来,也觉意味深远。


附:柳亚子原诗


感事呈毛主席


柳亚子


开天辟地君真健,


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


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


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便是子陵滩。


原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注释】说项依刘:劝说项羽归顺到刘邦这方面来。柳亚子写此诗时,正当中国共产党争取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并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促成此事。柳亚子诗中表示的意思是,他虽然是国民党元老,但于此事却无能为力。与前句颂扬“君”开天辟地的雄健相比,“我”只有望难兴叹。又,说项,替人说好话、讲情。唐代项斯为杨敬之所器重,杨敬之赠诗中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句。依刘,《三国志·王粲传》载,王粲“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明张羽诗《寄刘仲鼎山长》:“向人恐说项,何地可依刘?”大难,很难作到,即作不到。柳在诗中表示,说人好话、依附他人,他很难做到。


夺席谈经非五鹿:《后汉书·镭林·戴凭传》载,戴凭驳倒许多讲经的学者,夺得了讲席。又,《汉书·朱云传》载,西汉朱云曾驳倒受宠的显贵五鹿充宗所讲的《易经》。柳在这里表白自己有夺席谈经的学问,但决不是五鹿充宗那样依附权势、徒具虚名的人,更不会夺席谈经。


无车弹铗:《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人冯驩,投靠孟尝君田文门下作门客。田文分门客为三等:上等出入有车坐,中等食中有鱼,下等只吃粗饭。冯驩列于下等。他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田文将他列入中等。他又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舆。”田文将他列入上等。冯驩《战国策·齐策》作冯谖宣。铗,剑,或说剑把。


分湖便是子陵滩:分湖,柳亚于故乡江苏省吴江县的湖。子陵滩,即七里滩,起自浙江建德梅城,迄于桐庐钓台,因东汉初严子陵隐居曾在这里游钓而得名。严子陵,东汉时余姚人,少时与刘秀同游学,乃刘秀称帝,严子陵不愿出来做官,归隐富春江,耕钓以终。此句是柳指自己要回到故乡过隐居生活。


和周世钊先生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注释】周世钊:(一八九七~一九七六)字惇元,又名敦元、东园,湖南宁乡人。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与毛泽东同学,新民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当年在校读书时,两人就曾经互赠诗作,短短几年内达五十首之多,可惜后来都散失了。新中国成立后,周世钊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常与毛泽东通信,时有诗答。这一年,周世钊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同乡、同学、同志加上都爱好诗歌,这些成为他们两人能够保持长期友谊的基础。


春江:春天的湘江。


徘徊:来回地走、有流连不舍之意。


层峰:层层的山峰,指岳麓山,为毛泽东年轻时与同学、友人惯游之地。


望眼开:登高望远,视野豁然开阔。


绿洲:绿色的沙洲。指橘子洲。


尊前:指筵席上。尊,同樽,酒杯。毛泽东年轻时经常与周世钊等学友把酒畅谈,三十年后重叙旧欢。


域外:中国国土地域以外的世界。


鸡虫:两难解决的事情,如“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杜甫《缚鸡行》诗:“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喻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代。


卅年:一九二五年秋,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途经长沙,曾游岳麓山、橘子洲,作有《沁园春·长沙》一词。此次登临岳麓山,恰好过了三十年。


赫曦台:借指岳麓山顶。《岳麓志》记载,赫曦台“在岳麓山上。文公(朱熹)《云谷山记》: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张伯和父为大书台上。悬崖篆字数十,隐见不明。嘉靖戊子,知府孙存建亭。”然而,岳麓山顶的赫曦亭久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山长罗典在岳麓书院院内又建造了一个前台。清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为保存朱熹故迹,将前台改为赫曦台。诗中所指不是这座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译文】我们留恋徘徊于春天的湘江,


登上层层叠叠的岳麓山,


又顿时感觉视野豁然开朗,


橘子洲的微风吹开了层层波涛,


葱绿铺洲,青翠漫野,景色原来是如此地美妙。


故人重逢,我们把酒言欢,


对于国外鸡虫倾轧这样两难的小事,


也是值得悲哀的。


不要叹息大好的青春年华容易流逝,


三十年后我们重游故地,


仍然能够找回当年的风采。


【赏析】这首和诗情谊深长而又活泼隽永。作者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充满信心,对朋友怀有深情。此诗在写景中抒情,借写景寄托寓意。其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屈曲宛转,读来似乎一览无余,品赏却又意味无穷。


一九五五年六月二十日,阴雨不霁,湘江水涨,但已六十二岁的毛泽东依然豪兴不减,从河东猴子石下岸,在湘江中击水一个多小时,才在河西朱张渡上岸。然后又在岳麓山腰弃车步行,登上山峰,凭栏眺望,橘子洲头、湘江均隐约在缭绕的云雾之中。他把在“浩荡”春江中游泳,戏称为“暂徘徊”,把登上层峰饱览故地风光,称作“望眼开”,可知他那时那刻何等轻松舒坦,何等神情飘逸!


颔联紧承“望眼开”,写在岳麓山峰所见览景致。“风起”,“雨来”,葱绿铺洲,青翠漫野,景色如此美妙;由写景所透露的诗人的心境,也旷达洒脱。


颔联转入抒怀。“尊前谈笑人依旧”,是故人重逢的赏心,更是岁月虽逝而事业有成的欢愉。此联写友人情谊一如既往,周世钊也依旧“骏骨未凋”,更是对周世钊“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二句含蓄婉转的答复。“域外鸡虫事可哀”,则由国内想到了国外。鸟瞰世事,虽然纷绘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终不过鸡虫倾轧而已,“可哀”极了。它表达着诗人的宽广心境和洞察世事风云的政治敏锐性。


尾联“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字面上是诗人写自己的行踪,实际上是互勉之词。虽然“韶华容易逝”,却不必空自叹息,因为事物总是随着韶华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的。已过去了近三十年的一九二七年前后的艰难岁月已如云烟,已是“东风遍地绿桑麻”了。“卅年仍到赫曦台”,透露着诗人的故地重游人豪迈之情。末二句,不仅暗合了题目的“和”字,且拓伸了“人依旧”的情感涵盖面。


附:周世钊原诗


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


滚滚江声走白沙,


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


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喜见升平乐,


何用书生颂物华。


【注释】空:一扫而空。《诗经·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毛《传》:“空,尽也。”


兕虎:比喻国民党反动派。兕,犀牛一类的野兽。《尔雅·释兽》:“兕,似牛。”郭璞注:“一角,青色,重千斤。”《山海经·海内南经》:“其状如牛,苍黑,一角。”《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国。”


物华:美好的事物。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