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赏析品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题解】

196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去世。毛泽东惊闻噩耗,在政治局常委会上带头起立为罗荣桓默哀,然后亲自去医院向元帅遗体告别,此后数日,哀思难释,终在冬夜草成此诗。

罗荣桓,1902年生,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历任红军连营、纵队党代表以及军团政委、政治部主任等职,长期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代师长。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注释】

[草上飞]句出黄巢《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疾行江湖貌。

[战锦]辽沈战役攻打锦州之役。其时林彪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为政委。中央军委与毛泽东战略已定,电示攻打锦州。林反对,罗坚持,终于按中央部署落实。

[斥]即斥。蓬蒿间低飞小雀。大鸟,当指鹏鸟。典出《庄子·逍遥游》。

[昆鸡]即昆鸡或鸡,一种大鸡。《尔雅·释畜》:“鸡三尺为。”

【品评】

毛泽东极少写吊唁之诗。1915年,毛泽东22岁,有诗挽同窗好友易昌陶。隔48年,有吊罗荣桓之诗。可遇不可求,积哀成诗,幽明感应,罗荣桓元帅可以无憾!

悲痛敲开忆念之门。“记得”句虽全引古人旧作,却如同己出。用“草上飞”三字模拟罗荣桓当年军旅英姿,传神且散发一丝草莽英豪气度。黄巢诗,或为后人假托,或为黄巢氏割剥元稹诗句(元稹《智度师》二首:“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纳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而成,无须详究。毛泽东径引黄巢名下这首,看来是将造反的英雄引为同道。首联、颔联四句,皆由“记得”领起,以时为序,罗列罗荣桓一生大事。“相违”一说,大抵指在中央苏区,随毛泽东升沉,二人时有聚散。屡屡分手,每每同心,这是让毛泽东对这位曾经任过自己警卫的老部下分外信任的原因。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一首律诗,何以枚举?故“相违”后仅举二事已足。一是长征事,一是“战锦”事。前事为铺垫,后事为主脑,以此表现罗荣桓对毛泽东思想之忠诚。

颈联两句,引用旧典,作为烘托,提示罗荣桓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曾经受的攻击与诋毁,进而赞扬他的“大鸟”、“老鹰”精神。有其事,但不坐实其事;点到即止,水落沙白,鸡自鸡,鹰自鹰,已无须烦言。

尾联,回应诗题之“悼”,以“离人世”表示不幸之极。其实,对于死者,已无“幸”与“不幸”。故词锋一转,推出诗人浩然一叹:“国有疑难可问谁?”可问国事者,必国士也。这是另一种形态的肯定,证明毛、罗相知之深,相倚之重。

悼词悼诗最忌精巧浮薄。情到死别,长歌当哭,村言野语皆浸泪。这首诗,平白如话,以真挚见长,故不必在字句间吹求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