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百二十年前,在中国中南部的湖湘文化腹地,韶峰灵秀之乡的山脚下一间农舍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

虔诚信佛的善良母亲文七妹, 为了让孩子好养, 就抱着儿子去拜认一块名为 “石观音”的石头做“干娘”‍‌‍‍‌‍‌‍‍‍‌‍‍‌‍‍‍‌‍‍‌‍‍‍‌‍‍‍‍‌‍‌‍‌‍‌‍‍‌‍‍‍‍‍‍‍‍‍‌‍‍‌‍‍‌‍‌‍‌‍。这个孩子的乳名就叫“石三伢子”‍‌‍‍‌‍‌‍‍‍‌‍‍‌‍‍‍‌‍‍‌‍‍‍‌‍‍‍‍‌‍‌‍‌‍‌‍‍‌‍‍‍‍‍‍‍‍‍‌‍‍‌‍‍‌‍‌‍‌‍。

在母亲的怀抱里,石三伢子唱着“月光光,夜光光,河里担水洗衣裳。一姐洗,二姐浆,打发哥哥进学堂”的儿歌渐渐长大。

他从韶山冲,走到橘子洲,从长沙走到武汉,从上海走到广州;再上井冈山,到瑞金,渡湘江水,夺娄山关,过雪山草地,进延安城,迁西柏坡,入北平市,登天安门,一直走到人生的巅峰!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伟大的一生!是英雄的人民造就了他!是华夏大地造就了他!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杰出的思想家、天才的军事家,也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书法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潇洒浪漫的诗人!

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理想史、奋斗史、创造史、建设史的诗意写照。

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他面对浩淼的长江,仍然高歌“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斗中,当“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的时候,他高举着红旗,吹响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号角;

在万里长征的征途中, 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 他热情地鼓励红军将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 !

在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中, 他运筹帷幄, 导演了一场 “天翻地覆慨而慷” 、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威武雄壮的活剧。

“一唱雄鸡天下白” !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他领导中国人民,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气概,重整河山;同时,以饱满的热情,讴歌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尚未建成时,他就热切描绘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图景!他还以诗人的情怀,预言了一个浪漫主义的奇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世纪之梦”!

毛泽东既是独步天下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诗词,就是 “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斑斓的情感之虹。

柳亚子先生夸赞毛泽东诗词:“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赞誉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是政治家,但不是一般的政治家,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毛泽东是诗人,但不是一般的诗人,是一个政治家诗人。

追踪伟人毛泽东的成长足迹,寻觅诗人毛泽东的创作道路,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革命,一生逐梦,因而一生有诗。

他是吟唱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离开家乡的;他是背诵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踏上革命征途的。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严峻时刻!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封建势力的沉重压迫下,陷入了极度屈辱与苦难深渊的时代。主权沦丧,经济衰败,生灵涂炭,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多少有识之士在呼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有多少爱国志士,在苦苦思索,寻求着救世拯民的道路。

毛泽东奋斗终生的梦想,就是彻底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

这是一个伟人的梦!这是一个诗人的梦!这是一百年前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世纪大梦!

这个梦,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仁人志士一直在做!

为了这个伟大梦想,毛泽东少年离家,忍别亲人,立奇志,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成为当时名动一方的奇人,被称为“毛奇”。

然而,毛泽东没有想到,这一“奇”,把他推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推上了一个九死一生的关口!

1925 年 8 月底的一天,湖南军阀省长赵恒惕,密令湘潭县团防总局,赶往韶山冲抓人。

就在此前几个小时,两位农民用轿子刚从韶山冲抬走了一位看病的“郎中”。这位“郎中”,正是赵恒惕发誓要抓捕、并要“就地正法”的毛泽东。

这是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以来的一次遇险。

这一年,全国的工农运动蓬勃兴起,“五卅”工人运动和广东香港等地省港大罢工,震惊中外;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的农民运动,也如火如荼,日益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

这些事件,都昭示着大革命的高潮即将来临。

这年 2 月中旬,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岸英、岸青回到湖南韶山冲上屋场。

在韶山的半年时间里,毛泽东与共产党员毛福轩,贫苦知识分子毛新梅,钟家湾的小学同学钟志申,以及李氏、庞氏族校的一干人等,利用农村结婚、寿宴等机会,向群众宣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讲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讲农民遭受的剥削、压迫,号召大家团结起来,进行革命!

不久,一个以韶山为中心的农民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他们筹建秘密农民协会,创办农民夜校,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党支部。

毛泽东的活动,早已引起大土豪成胥生等人的注意和仇视。于是,他向赵恒惕告了密。幸亏开明绅士、县议员郭麓宾探得消息,连夜派人送信到韶山冲,毛泽东才得以脱险。

赵恒惕做梦也没有想到,毛泽东离开韶山后,竟然来到了他的眼皮底下——长沙。

在长沙期间,毛泽东先后同中共湘区委员会、省工团联合会、文化书社的负责人谈话,建议他们派人到广州去学习,到农村去发展农民协会。

9 月上旬,毛泽东奉命离开长沙,到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临行前,他依依不舍地重游了岳麓山和橘子洲。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对动荡难料的国家命运,他心潮难平,写下了著名词篇《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的诗词作品之一。从词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热血青年的不同凡响和志存高远。

长沙,对于毛泽东来说,有其特殊意义。从 1911 年到 1923 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和从事革命实践活动长达 13 年。长沙是毛泽东人生旅程的起始舞台,是他革命生涯的第一站,是他光辉人生的起点,是他青春时代的象征。

诗人在深秋之中独立于湘江橘子洲,不只是交代时令、地点和独自重游橘子洲特定的情景,更是塑造了一个诗意的环境,描绘出诗人“独立特行”的形象。仿佛把人们也带到橘子洲头,一同欣赏长沙秋天的绚烂景色。

接下来的视点从湘江开始流动,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尽情扫描。纵笔挥洒,万物竞现,好一派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境界宏大、诗意盎然的秋景图。

不管写山还是写江,不管写鹰还是写鱼,不管写天还是写地,都是在写人‍‌‍‍‌‍‌‍‍‍‌‍‍‌‍‍‍‌‍‍‌‍‍‍‌‍‍‍‍‌‍‌‍‌‍‌‍‍‌‍‍‍‍‍‍‍‍‍‌‍‍‌‍‍‌‍‌‍‌‍。 “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火热的情怀;万类霜天,是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因而,诗人用“怅”字一转,由景入情,道出了无尽的感慨,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心事,表现了阔大的胸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应由“谁主沉浮”,“谁来做主”?

毛泽东在拷问历史,拷问社会,拷问未来!

他曾解释说: “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是指在北伐以前, 军阀统治,中国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这一设问,将人们引向了一个非常深远的思索之中。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和最初从事革命活动的时期,有着许多难忘的回忆。那时,他们青春年少,朝气勃勃;意志坚强,热情奔放。回忆从前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不平凡生活,令人心潮激荡。

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毛泽东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后来发展到 70多个会员,确立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宗旨,还提出了“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的口号。他们之中不少人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毛泽东常对同学说,读书,不但要读死的书本,而且要善于读“活”的书本,经常和同学利用节假日,采用“游学”的方式,进行社会考察。

毛泽东还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力主德智体三育并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坚持冷水浴、游泳、爬山、远足、露宿及六段操运动。

从湖南一师毕业后, 毛泽东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多次领导反对军阀政府的斗争,全身心投入“五四”运动的爱国浪潮。

早在 1920 年,毛泽东就与何叔衡等有识之士,组织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 年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湖南,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1922 年 10 月,他领导了长沙 6000 多泥木工人罢工,经过 20 天英勇斗争,获得完全胜利。直到 1923 年 4 月,毛泽东才离开长沙,去中共中央工作。

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国家大事敢于议论和批评,敢于提出救国救民的主张,敢于用褒贬分明的文章,批判腐朽事物,宣传革命主张,把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反动政客和军阀看得粪土不如。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被李大钊称为《新青年》的好兄弟。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发出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的豪迈誓言。

他还说:“什么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毛泽东预言: “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光明……光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为唤起青年战友的回忆,诗人情不自禁地向他们发问,勉励他们永远记住当年的豪迈气概,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到时代的急流中去勇敢搏击。暗示应由“我们”登上历史舞台,主宰国家的命运。

这是一首青春之歌,更是一篇战斗檄文!

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 1925 年就写出了这样非凡的词章来,像这样成熟的作品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北伐,分三路进军:第一路 7 月攻入长沙,10 月攻克武昌;第二路 11 月占领南昌、九江;第三路 12 月占领福建、浙江两省。同时,冯玉祥部国民军 9 月从绥远五原挥师南下,11 月控制了陕西、甘肃等省。

1927 年春,汉口、九江工人驱逐英帝国主义者,收回两地租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猛烈开展起来。

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却和帝国主义相勾结,于 1927 年 4 月 12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7 月 15 日,汪精卫也公开叛变革命,蒋汪合流,更加疯狂地镇压革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遭到失败。

山雨欲来风满楼。 毛泽东已经预见到这场即将发生的风云突变, 对此深感痛心,而又无力改变现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1927 年春季的一天,毛泽东偕同夫人杨开慧登上武昌蛇山,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心事浩茫。

眼下, 江城苍莽, 烟雨 , 正身处东西南北交汇点上的诗人, 看龟蛇夹江对峙,观江水惊涛拍岸,想政局思潮难平。一时间,古代文人墨客登黄鹤楼的吟咏,似乎骤然在耳边回响,一团愁云在心头萦绕,一股诗兴在脑际涌动,他用那特有的湖南韶山腔,抑扬顿挫地吟诵出一首《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诗人登楼远望,以黄鹤楼为“坐标”,用雄浑凝重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巨大“十”字构图。烟雨 ,一片迷茫,无边无际,江北汉阳的龟山和江南武昌的蛇山,两山夹江相对,似乎要把长江锁住,正如当时严峻的形势,暗示了大革命遭到重大挫折和自己的郁闷心情。这是久积胸中的愤懑的喷薄,更是在为中国的命运而呐喊

这首词真切表达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之情。它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与特定的政治形势,水乳般交融于同一幅艺术画面中,读后可以深切地感受那血雨腥风的岁月,特定历史年代强烈跳动着的时代脉搏,显示出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强的意志和决心!

对 “心潮” 一词, 诗人曾作了这样一条自注: “一九二七年, 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马克思曾经指出:“即使(巴黎)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毛泽东也正是看到滚滚奔流的大江,即景生情,发出了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和豪情。

这就是毛泽东,越是艰难困苦,他就越有斗志;越是处于逆境,就越是兴勃发!

杨开慧当年看到毛泽东的词后,称赞说:“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也心绪难平。”

毛泽东一生有大志,一生都在实践着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一生都在为国为民而操劳,在他的心里,在他的诗词中,那杆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始终在高高飘扬。

1965 年, 72 岁高龄的毛泽东,早已成为亿万人民的领袖,但他仍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矢志不渝地追求远大革命理想和宏伟抱负的实现。

这年 5 月,他以豪迈的气概创作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27 年 10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登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被称为“革命摇篮”。

38 年后的 1965 年,毛泽东结束了大江南北的巡视,从湖南出发到井冈山。

5 月 22 日下午,毛泽东站在茅坪前,举目凝视着当年的谢氏慎公祠和附近的八角楼旧址。

当年他曾在谢氏慎公祠主持召开过中共湘赣边区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且在此当选为第一任湘赣边区特委书记;而在那幢名叫八角楼的砖房里,在黑暗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他借着旧马灯的微光,挥笔写就《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文章,犹如点亮了一盏明灯,照耀着中国革命的前景。

车子到达黄洋界,毛泽东等不及警卫人员开车门,自己开门下车,心情十分愉快。

他仔细查看了已经修复的当年的红军营房,健步登上黄洋界哨口。

他纵目远望,群峰起伏,白云袅袅,仿佛看到当年挑粮上山的小路、当年上山歇阴的槲树,仿佛看到当年鏖战的壕堑、当年枪声密集的山峰。

他久久地伫立着……

车队依次继续前进,毛泽东不时兴奋地拉开车帘,细览沿路井冈山那峰、那云、那松、那石,若有所思。下午 6 时 30 分左右,一行人到达井冈山山顶之镇——茨坪,毛泽东下榻在茨坪宾馆一楼的 115 号房间。

毛泽东在井冈山住了多日,他希望见见当年的革命老战士。

一天下午,井冈山广播站反复播送着一条大会通知:“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今天下午 4 点钟在茨坪宾馆门前召开广播大会,请相互转告。”

不多时,在茨坪宾馆餐厅门前,几十个老赤卫队队员、暴动队队员、烈士遗孀,站了里三层外三层。不一会儿,毛泽东带着大家熟悉的笑容从宾馆大门走了出来。

“毛主席!”“是毛主席!”在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愣住了。主席真的来看大家了,人们一个个激动得忘了说话。有的人揉揉眼睛,看是不是在梦境。毛泽东大步流星地走在井冈山大道上,高举着右手和大家打着招呼。激动的人群沸腾起来了,“毛主席万岁!”口号声随着松涛久久地激荡。

这一天,毛泽东沿途接见群众 3000 多人,茨坪当时常住人口也只有几千人,几乎是老老少少倾巢而出。离开井冈山时,主席的心情非常激动,老人家在沙石路上走得很慢,频频地向两旁的群众挥手。

在这里,他广泛地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情况,通过几天的广泛观察和交谈,他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阙著名词篇。

激情的词句,是诗人对井冈山的一往深情,是毛泽东高远凌云的雄心壮志,是诗人“千里来寻故地”的满腔热忱。

思之愈久,情感愈烈。

井冈山,环境优美,处处充满勃勃生机,盘山公路直插云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井冈山的变化,使毛泽东欣慰,让毛泽东兴奋。

追忆当年黄洋界保卫战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我们经过了那些最艰难的历程,在我们面前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手法,描写中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谈笑凯歌还”。

写到这里,诗人无限感慨,总结了古往今来,特别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得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哲理性结论。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鼓舞力和感染力。

这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