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虚实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曹操 栏目:曹操诗集 2022-03-29 12:06:02

虚实篇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本篇主要讲述了在战争中虚实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虚实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战者佚,

曹操曰:力有余也。

比敌人先行到达并控制要控制的地区,这样就可以有整顿的时间,有构筑防御设施的时间,有设伏的时间,就能够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性,让敌人处于被动地位。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用小利把敌人引诱到我们预先的区域中来。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设法打消敌人的顾虑,不要让他来攻击我,如孙膑围魏救赵。

故敌佚能劳之,

曹操曰:以事烦之。

时不时地骚扰敌人,不让他有整顿、休息的时间,让敌人处于疲累状态。《太平御览》作“以利烦之”。

饱能饥之,

曹操曰:绝粮道以饥之。

断绝他的粮道,士兵没有食物,必然会不战而败。

安能动之。

曹操曰: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当敌人安于防守城池时,我们要供给他一定相救的地方,以此来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曹操曰:使敌不得不相往而救之也。

攻打敌人来不及救援或者是没办法救援的地方。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出其不意,攻打敌人防守空虚的地方。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善于进攻的部队,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方发动攻击,攻打敌军薄弱的地方,让对方措手不及,没有办法及时防御;善于防守的军队,会让敌人不知如何进攻。所以,我军发动攻击或防守的时间、计划、力量分配等,一定要严格保密。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趁敌军兵力空虚、防守松懈时发动攻击,敌人往往无法防御;我军后退的速度一定要快,那么敌人就追不上。这便是用兵时的进退之道。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要想让敌人离开他们坚守的城池,有三个办法:第一,截断他们的粮道,让士兵没有粮食吃;第二,守住他们的归路,断掉敌军的后路;第三,攻击他们的将帅、首都、心脏地区等,让他们不得不发兵相救,这样就能够为我们的作战提供条件,进而将敌军歼灭。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

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我军需要修整,不想作战的时候,就要想方设法地不要让敌军来攻击我们。

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之。我未修垒堑(qiàn),敌人不以形势之长,就能加之于我者,不敢攻我也。

我军需要修整或者在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时,要想不让敌人前来进攻,就必须把敌人的注意力引诱到别处,扰乱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犹豫不决,为我军赢得修整的时间。从“我未修垒堑”以下,根据《太平御览》补加。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

察明敌军情况,不要让敌军察明我军的情况,这样一来,为了防御,敌军可能会分兵把守,我军则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一处,以众击寡,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形藏敌疑,抓住关键,不让敌人了解我军的兵力部署和意图,使得敌人必须分散兵力以防守。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上所谓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敌军分兵把守以防备我军,这样一来,敌军各处的兵力比较弱,我军集中兵力攻打其中一处,优劣势态就一目了然。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地,作战的地方;日,作战的时间;会战,就是会合兵力和敌军交战。能够算出有利于和敌军作战的时间地点,即便跋山涉水,也可以和敌军一战;如果时间、地方对于我军并不利,即使敌军就在眼前,也不可以发动攻击。曹操所注的“度量”,就是要衡量各种条件,然后再作出判断,要有了取胜的把握,才能够出击。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或曰,吴越仇国也。

越,春秋时期的越国,常和吴国交战,吴国兵力强多,把越国消灭了;后来越人卧薪尝胆,多年之后,又带兵灭了吴国。这里以吴国和越国的战争为例,指兵力的多寡并不能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败。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孙子兵法》的原文是指,通过谋划以分析利弊,用侦察等方式来了解敌军的情况,侦察地形以了解进攻过程中的利弊,发动小规模的战争以了解敌军的优劣。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知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

曹操曰:因敌形而立胜。

最好的军队伪装,是没有行迹;没有行迹,即便是深藏其间的间谍也没有办法看出端倪,有智慧的人也没有办法想出谋略。随后依据敌军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如此才能够取得胜利。《太平御览》中“敌形”作“地形”,根据下文,应为“敌形”。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之胜万形。或曰,不备知也。制胜者,人皆知吾所以胜,莫知吾因敌形制胜也。

敌情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了解了这一次作战中敌军的情况,不等于了解了之后每一次作战中敌军的情况,以后每一次作战前必须有相对应的措施才好。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曹操曰:不重复动而应之也。

取胜之法要灵活多变,不能重复利用,敌变我也变。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趋高而避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

根据敌人的变化制定取胜的方针,是《孙子兵法》中重要的作战方略。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无常势,盈缩随敌。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用五行来说明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的关系,任何一种物质都不是必胜的。四时,则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白昼有长有短,月亮有明有暗,用兵也无常势,要根据敌军的情况随时变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