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回母校深造的机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珍惜回母校深造的机会

2013年4月2日,作者从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右一)手中接过聘书,出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首先感谢母校为我提供了返校深造的机会,感谢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和校友对我的信任与期待,还要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出席今天的会议。

2013年3月中旬我卸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担子。早在2012年12月28日,我就发函辞去北京华育助学理事会副会长一职,紧接着提出不再担任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会主任和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名誉会长的请求。我选择“全退”,主要是为了兑现23年前对家人的一句承诺。

1986年1月14日,我担任了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在这个吃苦受累的岗位上度过了7899个日日夜夜,上不能尽孝,下没有尽养育之责,愧对父母、愧对妻子、愧对孩子。1990年我48岁生日时曾对家人作过承诺:60岁我准点退休,一定抽出时间孝敬母亲、照顾老伴、教育儿孙。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我临近退休之际,中央任命我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退休年龄延至65岁。2003年3月,我被选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又再次当选。如今我71岁,比当年承诺的退休时间推迟了11年。辞去各种社会兼职,回归家庭,兑现承诺,是我唯一的选择。

没有料到的是,2013年3月3日,母校郑永扣书记向我提出担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要求。退休以后的时间本来是留给老伴和孩子们的,接受不接受邀请,必须征求老伴的意见。老伴陈瑞芬是我在郑州大学学习时的同班同学。她说:“‘教书育人’是行善积德的好事;郑州大学是咱们的母校,对这一要求,‘婉拒’了不好!”这次破例接受母校的聘任,主要是“母校情结”起了作用,可以说是两个郑大校友共同作出的选择。

我常住北京,不可能像各位领导那样处理学院繁重的日常工作。征得郑永扣书记和各位校领导的同意,学院各项工作仍由原来的党政领导班子负责。未来几年,我将根据母校和学院的安排,做好三件事:

第一,调查研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今天上午召开了教职工座谈会,议题是:您认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哪些明显优势,办学特色是什么,怎样强化这一优势和办学特色?您认为学院在哪些方面还有发展潜力?出这几个题目,就是为了向教职工请教。郑州大学领导同志提出要努力打造优势和特色学科。新闻与传播学院应该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凭借鲜明的“比较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独树一帜。在探寻“比较优势”的过程中,我可以多少起一点参谋作用。

第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每年新生入学,我将选择“学习点亮人生”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与年轻校友交流沟通,期待入学新生一融入学院的环境,就能从道德情操、治学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受到启迪。

第三,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成功的教育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根据这一原则,我将对4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进行梳理,选择若干个与现实需求相衔接的新闻学专题,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力求把相对新鲜、较为有用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激励着我孜孜不倦地学习。未来岁月,我会珍惜返校深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年轻校友学习。年逾古稀之人不敢奢望学有所成,但可追求“学有所得”。真诚希望母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不吝赐教。

(本文是2013年4月2日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聘任会上的讲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