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逆反心理强的孩子?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常会出现个别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家长和教育者“顶牛”“对着干”的现象,就来自于“逆反心理”。
(1)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第一,青春期。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家庭的因素。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第三,学校教育的因素。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2)家长应有的两个态度
第一,家长对孩子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因此,父母对孩子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孩子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孩子实际、超越孩子水平的期望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3)父母应有的教育方式
第一,采用温暖方式。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认为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是这种态度那就错了,往往会适得其反。试着换位到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教育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父母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孩子一时半会想不通,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第二,家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要主动,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有“老子说了算”的霸气思想,这只会招致孩子的对抗、反感,甚至逃避,用沉默和出走来回答父母粗暴的态度。
第三,处理问题,父母要步调一致。不能父亲这样说,母亲又那样说;父亲在严厉教育孩子,母亲却在一旁护短。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先商量一下对策,口径一致后,再与孩子进行交流。
第四,多鼓励孩子,少指责他们。孩子犯了错,但他没意识到,父母批评孩子,要讲究一个策略方法,指出他们问题的实质,要鼓励他们去改正和改变。父母不能用大人的腔调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交流是没有任何防线的,这时不管你说什么,孩子一般都容易接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