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关外山·松花江之旅·集安·高句丽古国寻踪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莽莽关外山·松花江之旅·集安·高句丽古国寻踪

在吉林省集安县洞沟河畔,有近万座古墓,形成一个巨大的古墓群。据考证,这些古墓是高句丽王国的贵族古墓,对研究高句丽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高句丽族很早就生活在浑江、富尔江、鸭绿江一带。公元前一世纪朱蒙在辽宁省桓仁县一带建立了高句丽政权。公元三年琉璃明王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

辽宁桓仁地区是高句丽迁都以前的政治中心,这里发现的高句丽墓葬,都是积石墓,绝大多数是用未经加工的石块叠砌的。位于浑江东岸的高力墓子村附近的墓群,是最重要的一处,南北长达1000多米。墓葬分大中小三型,都是在地面上用自然石块起砌墓室。经过清理的中小型墓里,没发现随葬品,只在大型墓里发现了少量铁质武器和马具,还有一些陶器和装饰品。

洞沟古墓群

随着高句丽迁都至吉林集安县内,政治、经济中心亦随之转移。所以这里现存的高句丽坟墓,数量超过了桓仁境内的坟墓,而且除早期流行的积石墓外,还有大量时代较晚的封土石室墓。一般积石墓地势较高,多在山顶或山坡上;封土墓的地势较低,多在山脚或河旁阶地上。所以这里的墓群可分为积石墓和封土墓两大类。

石坟砌筑的年代较早,最初用碎石或砾石堆积,称为石墓,稍晚的四周砌筑石条或砌成阶坛式。石坟中,规模大的有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等。

太王陵是高句丽十九代王永乐太王的陵墓,外形呈截尖方锥体的阶坛型,边长66米,是高句丽古墓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每边各有五块倚护的巨石,墓顶曾有印着“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文字砖,和土灰色莲瓣纹瓦当,可以测知当初墓上有祭享的建筑。

将军坟位于集安城东7公里的龙山山麓,约建于五世纪初。花岗岩石条砌筑成阶坛型,共七级,截尖方锥体,形状酷似埃及金字塔。墓早年被盗,第五级甬道已被打开,可通墓室。墓室为单间,内有长方形石棺两座,以整块巨石盖顶。墓顶上堆积着不少建筑物的残余,如瓦当、瓦砾和铁链,四周石条凿有整齐的柱眼,显然是原来祭享建筑的遗迹。

吉林集安将军坟

土坟年代较晚,有单室、双室、三室之分。内用石材砌筑,外封墓土。墓室多为圆形,顶部以石材错角垒筑,形成穹隆式或四角形、八角形的藻井。有的墓室还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表现贵族生活,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伏羲、女祸、日月、星辰和飞天各种图像。从表面结构和装饰画内容来看,显然受到汉晋中原墓葬文化的影响。

洞沟古墓群中有不少壁画墓,现已发现的近二十座,大约是四到六世纪之作。前期壁画多画在墓室粉饰的壁面上,晚期壁画则直接画在平整的石面上,个别还镶有鎏金铜片和绿松石。其中较著名的有五盔坟五号墓,是高句丽晚期王族的陵墓。

广开土王碑

广开土王碑位于吉林省集安县东北太王乡。此碑建于414年,是高句丽王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为纪念十九代王而建的。十九代王名谈德,号永乐太王。

北魏拓跋珪时期,永乐太王的势力开始强大,曾攻掠六十四城和一千四百多个村庄,击败百济,降服新罗,占有朝鲜半岛大部,及辽东平原抚顺、辽阳一带,这是高句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谈德于412年去世,谥“国岗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并在他的陵墓——太王陵边立碑,即永乐太王碑,又称广开土王碑,俗称“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碑形古朴,只是一块方柱形的角砾凝灰岩石稍加修琢而成。碑文称颂了永乐太王生前攻城掠地、广开疆土的业绩。并称颂高句丽第一代国王邹牟王,出自北夫余,是“天帝之子”。碑文还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说是夫余王将河伯之女闭于室,河伯女被日光所照而有孕,生出一个5斤大的卵。一个男孩破卵而生,父母给他起名叫朱蒙。朱蒙长大后与几个人来到纥升骨城,居住在那里,号高句丽,以高为姓。这就是高句丽的起源。

碑文最后还刻记了三百三十户“国烟”和“看烟”,即守墓奴客的摊派情况。

高句丽历史在中国正史上记载十分简略,尤其对谈德在位期间的国内情况所知更少,这篇碑文成为研究高句丽历史的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