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西宁之旅·青海湖·青色的湖
在青藏高原旅行,见惯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巍峨雄伟的雪峰群山,突然碧波万顷、浩瀚壮阔的水面涌现在眼前,一种柔情蜜意顿时涌上心头,这便是青海湖的魅力。
灿灿高原明珠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仙海”。藏语叫“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蓝色的海洋”。这一带早先曾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北魏始称“青海”,一直沿用到现在。青海湖是以它命名的青海省的象征。
青海湖东西长,南北窄,看上去宛如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湖的四周为群山环绕,北有大通山,东为日月山,南是青海南山,西是橡皮山。山脚湖畔之间,则是平坦广袤的千里草原。山、湖、草相映成趣,景色绮丽壮美。如果在不同的季节来到青海湖,还会发现随季节的变化青海湖会展现出它的美的不同侧面。夏秋季节,湖畔山青水秀,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数不尽的牛羊马匹在草地上嬉戏奔驰;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如同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群山、草原之间。寒冬季节,群山披上银装,草地枯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这时的青海湖一改夏日的妩媚柔情,变得威严凛然。
青海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沙岛等岛屿。海心山又称龙驹岛,自古以产龙驹闻名。鸟岛位于湖的西部,春夏季节有十多万只候鸟来此栖息产卵繁殖,数量巨大的候鸟云集于此,景象异常壮观。青海湖盛产湟鱼,一般每尾约1斤左右,由于气候高寒,水温低,需要十一、二年时间才能长至1斤左右的成鱼。此外,传说湖中有怪兽出没,状似渔船浮游在湖面。湖怪之谜尚待考察证实。
据地质考察,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古海洋,二百万年前,由于地球造山运动,一部分海水被隆起的高山环绕围住,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即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湖泊。关于青海湖的形成,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传说,更增添了它的神奇与魅力。
悠悠造湖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青海湖只是草原上一口深不见底的大泉,泉眼上有一个很大很重的石盖,常人谁也揭不开。有一年,一个道士带着徒弟路过这里,徒弟觉得口渴,道士告诉徒弟草原中间有一眼泉水,但喝完后一定要盖上石盖。徒弟去喝水时,道士自己先走了一步。徒弟喝完水之后,急急忙忙追赶师父。还没走多远,便听见后面有大水滚滚涌来的声音,才想起没盖石板盖,急忙往回跑,可水越来越大,已经无法靠近泉眼了。那道士见徒弟没赶上来,知道情况不妙,等他赶回,这里已是一片汪洋大海。他急忙挥剑将附近的一座小山拦腰斩断,扔进水中,压住了泉眼。可是水已经吞没了大片的草原和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这样,便形成了青海湖和湖心的海心山。
当地汉族民间相传青海湖是由于二郎神的疏忽造成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搅得天庭不宁,惹得玉帝大怒,派出所有的天兵天将捉他,可都不是他的对手。玉帝便派二郎神去抵挡,这二郎神也不是对手,被追得无处躲藏,只好逃往凡间。二郎神来到昆仑山下,人困马乏,见旁边有眼泉,便吩咐跟随的童子支锅取水造饭。他自己拾了三块白石头,支起“三石一顶锅”。哪知童子取水后,忘了盖上盖,二郎神刚把锅架在三块石头上,把盐下到锅里,泉水涌出,一片汪洋,淹没了附近的村庄人畜。二郎神慌忙中,胡乱在如今柴达木的地方抓了一座山压在泉口上,这座山就是如今的海心山。当时抓山时抓得深了些,抓成了一个坑,柴达木成了一个盆地。孙悟空追到昆仑山,躲在二郎神背后大喊一声,吓得二郎神急急逃命,慌不择路,一脚踢翻了锅。孙悟空在后面紧紧追赶,举起金箍棒一捅,把二郎神背的盐口袋划了一条大口子,漏下一堆又一堆的盐,青海湖畔出现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盐湖和盐泽。那支锅的三块白石头,就是现在湖中的三块石;锅中倒出的水因为已下了盐,所以湖水至今还是咸的。
也有传说“西海”是小龙王造的:老龙王有四个儿子,待他们都长大了,老龙王决定把大海分封给他们。大儿子分到东海,二儿子分到南海,三儿子分到北海。到小儿子,没海可分了,老龙王对他说:你自己去造一座海吧。龙王小儿子先沿东海飞来飞去,没找到适合造海的地方,便飞到大西北来了。他一看,这地方土地辽阔、宽广,是个造海的好地方,立刻汇集一百单八条河水,让它们朝一处流,水越聚越多,造出了一座碧波浩荡的“西海”。老龙王非常高兴,赏给他一个宝盒。小龙王打开盒盖,向空中一扬,金银珠宝如下雨一般,落进水里、岛上、湖畔,变成了跳跃的湟鱼、飞翔的鸟儿、珍珠般的鸟蛋、晶亮的白盐。
海心山觅龙驹
青海湖畔气候适宜,水草丰美,是优良的天然牧场,自古以来,便以产良马著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所产的马就很出名,称为“秦马”。隋唐时代,经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的良种,不仅神骏善驰,而且能征善战。唐代诗人杜甫《高都护骢马行》一诗写道:“……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竭尽赞美之词来夸耀青海骢马的雄姿与威武。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以产龙驹而闻名,此海心山又称为龙驹岛。相传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曾牧牝马于海心山上,得龙种,能日行千里,称青海骢。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巡青海,亦置马牧于此,以求龙种。唐代哥舒翰曾在湖上筑应龙城,在岛上养马。这些传说、记载虽然显得有些神奇,但反映出青海湖畔产良马的史实。
候鸟的世界
青海湖中有一著名景观——鸟岛。它由两座小岛组成,西边的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蛋岛;东边的叫海西皮,两岛之间有一缓坡相连。海西山是斑头雁、鱼鸥、棕颈鸥的世袭领地。到了产卵季节,岛上的鸟蛋一窝连一窝,故又称蛋岛,平时所说的鸟岛主要指此岛。海西皮则是鸬鹚的王国,大大小小的鸬鹚窝巢布满山崖。
鸟岛上的鸟大多是候鸟。每年春天,它们成群结队从南方飞来,在这里筑巢。到四、五月间便开始产卵,忙着孵卵育雏;九、十月间,西伯利亚的寒流开始南侵,幼鸟们一个个都长大了,翅膀也硬了,便随着它们的父母向南飞去,寻找越冬之地。
其实,鸟岛作为鸟的世界出现是很晚的事。开始时,岛很小,岛上的鸟也不多。后来,湖水下降,岛的面积才逐渐扩大。1952年,这里只有数千只鱼鸥和几百只斑头雁。七十年代末,鸟的数量猛增到十万多只,形成空前奇观。
文成公主过“西海”
青海湖是唐蕃古道上的必经之地,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即由此经过,民间还相传青海湖东的日月山与倒淌河的形成与文成公主有关。
日月山因山顶土质泛红,古代称为赤岭,是唐王朝与吐蕃的分界处。唐玄宗开元廿二年(734),唐王朝与吐蕃各派使臣在赤岭划界立碑,并在赤岭设茶马交易市,赤岭遂成为重要的贸易集市。1983年,在日月山牙合附近,发现一块残损的古代石碑,据推测,很可能就是唐代的开元分界碑。日月山当时为塞内外的分界,有“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之说。相传文成公主一行骑马从西安出发,走了三个半月,才走到青海安多九峰山。文成公主思念亲人,东望长安,在这荒凉的高原频频回首,不忍前行了。藏王使者禄东赞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知道文成公主“思乡”不前。于是问她:“公主殿下,您远嫁藏王,想必父母送你不少珍贵礼物吧?”公主说:“东西可真多,除百工六艺,还有各种粮食种籽,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用父王金库中最贵重的红金和白金制成的太阳和月亮,一再吩咐要在拉萨建一座唐蕃和好的吉祥塔,把金日月放在塔顶……”禄东赞看了用生牛皮裹着的金日月,好言安慰了公主。当晚就让随从用石头日月镀上金粉,悄悄调换了公主的金日月。过了几天,文成公主在九峰山顶又回首遥望长安,久久不能前行。禄东赞说:“公主啊,在这儿祭奠日月恩谢唐王再好不过了,快把金日月拿出来供奉吧!”公主很高兴,打开箱子,拿出牛皮口袋,里面却是一对石头日月,公主思乡之心顿时冷落下来。禄东赞乘机说:“嗨!做父王的也太不痛惜自己的女儿了,也不该用石头冒充金子呀!”文成公主又羞又气,顺手就把石头日月摔在脚下,于是在这安多九峰山前就陡然长出了高高的日月山,挡住了公主东望长安的视线,公主也就策马前行,坚定了西去的志向……
日月山下有两条河流,一条是东流汇入黄河的湟水,一条是顺山势向西而下流入青海湖的倒淌河。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河水一般由西向东流,向西流的河比较少见。倒淌河全长42公里,此河并无奇异之处,唯因西流倒淌而名。河水西流,引起人们无尽遐思:有人说它是西海龙王的一根倒须变的,有人说是文成公主思乡的泪水落地流淌成河。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则传说:文成公主入藏路经青海湖时,见湖水干涸,草木枯黄,牛羊瘦弱,心中十分难过。她派人四处寻找可以引入湖中的水源。好不容易找到一条河流,但离湖又太远。文成公主有一面日月宝镜,在镜中能与父母亲人相会。她忍痛割舍与父母相会的机会,将日月宝镜往地上一竖,万道金光过后,在青海湖东南角矗立起一座峻峭的日月山,阻挡住东流的河水,使它朝西流入青海湖,形成倒淌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