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谈·叶圣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信札趣谈·叶圣陶

《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匋、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谈》。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年返回上海。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今时诚有必要” ——致周扬信

1962年8月23日上午,叶圣陶致信周扬,郑重推荐郭绍虞先生关于通过成立中文专修班培养国学人才的设想,表达了叶、郭两位老前辈对振兴祖国文化的一片热忱。

叶圣陶与郭绍虞有很深的交往,而这交往是因为两人有共同的倡导国学的志向。早在1921年1月4日,叶圣陶和郭绍虞就在北京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其他参与者有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王统照、周作人、孙伏园、耿济之等)。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文学社团。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1947年3月2日,两人又在上海参与成立旨在支持新文学运动的中国语言学会(其他参与者有陈望道、章锡琛、周予同、方光焘、魏建功、郭沫若、郑振铎、马叙伦等)。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两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但倡导国学的共同愿望并没有改变。郭绍虞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兼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叶圣陶在北京主持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教材选编中对国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196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有感于国学式微的现状,产生了借当时文科教材选编工作的东风培养中文方面专门人才的想法。由此他想到了老友郭绍虞曾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便致电郭绍虞,让其迅速将计划寄来。面对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老友的电文,加之“看到文科教材编选工作通讯”,郭绍虞不但“觉得这个意见很重要”,而且认为“这个专修班的计划正是组织专业队伍的具体措施”,于是抱着热望,即刻动手写了一封长达四五千字的信。叶圣陶接到郭的这封信后,细细阅读,遂致信正在主持全国文科教材编写工作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郑重推荐。信的全文是:

周扬同志惠鉴:

闻 尊体违和,近方休养,惟珍卫得宜,早臻康复为颂。

老友郭绍虞有创办中文专修班之拟议,因我询及,以长函详述其宗旨与办法。我以为培植中文方面之基本队伍,今时诚有必要。从幼年打基础,较之半途钻研,功力自更深至。特重作品之诵习与理解,而辅之以史与理论之研究,尤为避免时弊之要着。郭君甚希得 高明之赞许与支持,俾得竟成其事。今以其来书附呈,幸 赐察览。倘承 大力相助,岂惟郭君私慰而已乎。

敬礼

叶圣陶

八月二十三日上午



周扬读到信后,给秘书写下了“送教育部叶圣陶同志,原信保存” 的便条,可见他是给叶圣陶复信了。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郭绍虞的这一倡议似乎并没实行,叶圣陶的一番苦心也就白费了。

如今40多年过去,振兴国学究竟该从何下手?当年这两位学术前辈之间的通信不正是对我们的最大启示?



叶圣陶致周扬信





叶圣陶致中华书局信





叶圣陶致俞平伯信





叶圣陶致方去疾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