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慧远》人物故事小传
慧远(公元334-416年),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西)人。13岁时随舅父游学洛阳,博综六艺,尤善老、庄。年21时从名僧道安出家,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觉得儒道九流都是糠秕。晋哀帝兴宁三年随道安南奔襄阳,13年后前秦攻襄阳,道安分散徒众,慧远自带弟子数十人南下荆州,辗转至寻阳,见庐山秀美,不忍离去,乃立精舍建寺院,收徒传道,年83时终于庐山。慧远的到来使庐山成为东晋的佛教中心,一心奉佛之人或当世名流学士,纷纷造访庐山,谋与慧远一见。各自为敌的桓玄与殷仲堪,刘裕与卢循,都对慧远尊敬倍至。公元402年与刘遗民、雷次宗等百余人立誓,期生西方净土,并组织白莲社,同修净业。后世净土宗尊之为初祖。慧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居庐山30多年,著述甚丰。他使佛学、儒学、玄学相互调和,共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正 史]
卢循①字于先,小名元龙,司空从事中郎谌之曾孙也。双眸冏澈,瞳子四转,善草隶奕棋之艺。沙门慧远有鉴裁,见而谓之曰:“君虽体涉风素,而志存不轨。”
《晋书·卢循传》
[注 释]
①卢循(公元?—411年):东晋农民起义领袖,奉天师道,详见“卢循”条。
[相关史料]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娄烦人也。弱而好书,
璋秀发,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
①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便与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业。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贫旅无资,缊纩常缺,而昆弟恪恭,始终不懈。有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安公闻而喜曰:“道士诚知人矣。”远藉解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安公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安有弟子法遇、昙徽,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伏焉。后随安公南游樊河。伪秦建元九年,秦将苻丕冠斥襄阳,
②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远不蒙一言,远乃跪曰:“独无训勖
③,惧非人例。”安曰:“如公者岂复相忧。”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住罗浮山
④,及届浔阳
⑤,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大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同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筵苔合。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形,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经道取流沙西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每欣感交怀,志欲瞻视。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妙算画工,淡彩图写,色疑积空,望似烟雾,晖相炳暧,若隐而显,远乃著铭曰:“廓矣大像,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迥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昧,处闇逾明。婉步蝉蜕,朝宗百灵。应不同方,迹绝杳冥。……”
又昔浔阳陶侃
⑥经镇广州,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经旬弥盛。怪以白侃,侃往详视,乃是阿育王
⑦像,即接归,以送武昌
⑧寒溪寺。寺主僧珍尝往夏口
⑨,夜梦寺遭火,而此像屋独有神龙围绕。珍觉驰还寺,寺既焚尽,唯像屋存焉。侃后移镇,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数十人举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没,使者惧而反之,竟不能获。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故荆楚之间,为之谣曰:“陶惟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邈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及远创寺既成,祈心奉请,乃飘然自轻,往还无梗
⑩。方知远之神感,证在风谚矣。于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
远游止。
(11)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惟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12)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廌而誓焉。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
远神韵严肃,容止方棱,凡预瞻视,莫不心形战栗。曾有沙门持竹如意,欲以奉献,入山信宿,竟不敢陈,窃留席隅,默然而去。有慧义法师,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远弟子慧宝曰:“诸君庸才,望风推服,今试观我如何。”至山,值远讲《法华》,每欲难问,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出谓慧宝谓:“此公定可讶。”其伏物盖众如此。殷仲堪
(13)之荆州,过山展敬,与远共临北涧论《易》体,移景不倦。见而叹曰:“识信深明,实难为庶。”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并钦慕风德,遥致师敬。谧修书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远答曰:“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檀越
(14)履顺而游性,乘佛理以御心,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聊想斯理,久已得之,为复酬来信耳。”卢循初下据江州城,入山诣远。远少与循父嘏同为书生,及见循欢然道旧,因朝夕音问。僧有谏远者曰:“循为国寇,与之交厚,得不疑乎。”远曰:“我佛法中情无取舍,岂不为识者所察,此不足惧。”及宋武
(15)追讨卢循,设帐桑尾,左右曰:“远公素王庐山,与循交厚。”宋武曰:“远公世表之人,必无彼此。”乃遣使赍
(16)书致敬,并遗钱米,于是远近方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远慨其道缺,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逾越沙雪,旷岁方反,皆获梵本,得以传译。昔安法师
(17)在关,请昙摩难提出《阿毗昙心》,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后有罽宾
(18)沙门僧迦提婆,博识众典,以晋太元十六年
(19),来至浔阳。远请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于是二学乃兴,并制序标宗,贻于学者。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谘访。闻罗什入关,即遣书通好曰:“释慧远顿首。……”……后有弗若多罗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远常慨其未备。及闻昙摩流支入秦,复善诵此部,乃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余分,故十诵一部具足无缺,晋地获本,相传至今。葱外妙典,关中胜说,
(20)所以来兹土者,远之力也。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烧香礼拜,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其神理之迹,故未可测也。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
(21)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著《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罗什见论而叹曰:“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德风名,叹其才思,致书殷勤,信饷连接,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以申疑心,又令姚嵩献其珠像。释论新出,兴送论并遗书曰:“《大智论》新译讫,此既龙树
(22)所作,又是方等
(23)旨归,宜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然此诸道士,咸相推谢,无敢动手,法师可为作序,以贻后之学者。”远答书云:“欲令作《大智论序》,以申作者之意。贫道闻,怀大非小褚所容,汲深非短绠所测。
(24)披省之日,有愧高命,又体羸多疾,触事有废,不复属意已来,其日亦久,缘来告之重,辄粗缀所怀。至于研究之美,当复期诸明德。”其名高远固如此。远常谓《大智论》文句繁广,初学难寻,乃抄其要文,撰为二十卷。序致渊雅,使夫学者息过半之功矣。
后桓玄征殷仲堪军经庐山,要远出虎溪
(25),远称疾不堪,玄自入山。左右谓玄曰:“昔殷仲堪入山礼远,愿公勿敬之。”玄答:“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及至见远,不觉致敬。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远答曰:“立身行道。”玄称善。所怀问难,不敢复言,乃说征讨之意。远不答。玄又问:“何以见愿。”远云:“愿檀越安稳,使彼亦无他。”玄出山谓左右曰:“实乃生所未见。”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贻书骋说,劝令登仕。远答辞坚正,确乎不拔,志逾丹石,终莫能迥。俄而玄欲沙汰
(26)众僧,教僚属曰:“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或经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违于此者,悉皆罢遣,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远与玄书曰:“佛教凌迟,秽杂日久,每一寻至,慨愤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沦湑将及。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怀直者无负俗之嫌。道世交兴,三宝复隆矣。”因广立条制,玄从之。
昔成帝
(27)幼冲,庾冰辅正,以为沙门应敬王者,尚书令何充、仆射褚昱、诸葛恢等,奏不应敬礼,官议悉同充等,门下承冰旨为驳,同异纷然,竟莫能定。及玄在姑熟
(28),欲令尽敬,乃与远书曰:“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于理又是所未喻,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充。近八座书,今以呈君,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当行之事一二,令详尽想,必有以释其所疑耳。”远答书曰:“夫称沙门者何耶,谓能发矇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挹其遗风,潄流者味其余津。若然,虽大业未就,观其超步之迹,所悟固已弘矣。又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玄虽苟执先志,耻即外从,而睹远辞旨,趑趄
(29)未决。有顷玄篡位,
(30)即下书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测,推奉主之情,故兴其敬。今事既在己,宜尽谦光,诸道人勿复致礼也。”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凡有五篇:一曰在家……二曰出家……三曰求宗不顺化……四曰体极不兼应……五曰形尽神不灭。……此是论之大意,自是沙门得全方外之迹矣。
及桓玄西奔,晋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觐,远称疾不行。帝遗使劳问,远修书曰:“释慧远顿首。阳月和暖,愿御膳顺宜。贫道先婴重疾,年衰益甚,狠蒙慈诏,曲垂光慰,咸惧之深,实百于怀。幸遇庆会,而形不自运,此情此慨,良无以喻。”诏答:“阳中感怀,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去月发江陵,在道多诸恶情,迟兼常,本冀经过相见。法师既养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无复因,增其叹恨。”陈郡谢灵运
(31)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夫预学徒,莫不依拟。时远讲《丧服经》,雷次宗、宗炳等,并执卷承旨。次宗后别著义疏,首称雷氏,宗炳因寄书嘲之曰:“昔与足下共于释和上间,面受此义,今便题卷首称雷氏乎。”其化兼道俗,斯类非一。
自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以晋义熙十二年
(32)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大德耆年
(33),皆稽颡请饮豉酒
(34),不许,又请饮米汁,不许,又请以密和水为浆。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卷未半而终,春秋八十三矣。门徒号痛,若丧考妣,道俗奔赴,毂继肩随。远以凡夫之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遗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浔阳太守阮保于山西岭凿圹(35)开隧,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初远善属文章,辞气清雅,席上谈吐,精义简要。加以容仪端整,风彩洒落,故图像于寺,遐迩式瞻。所著论序铭赞诗书集为十卷,五十余篇,见重于世。
《高僧传·义解三》卷六
张野《远法师铭》曰:“沙门释惠远
(36),雁门楼烦人。本姓贾氏,世为冠族。年十二,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年二十一,欲南渡,就范宣子学,道阻不通,遇释道安以为师。抽簪落发,研求法藏。释昙翼每资以灯烛之费。诵鉴淹远,高悟冥迹。安常叹曰:‘道流东国,其在远乎?’襄阳既没,振锡南游,结宇灵岳
(37)。自年六十,不复出山。名被流沙,彼国僧众,皆称汉地有大乘沙门。每至然(38)香礼拜,辄东向致敬。年八十三而终。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注引《远法师铭》
〔注 释〕
①“值”句:公元349年4月,石虎病死,太子石世即位。石世为前赵国君刘曜的女儿安定公主所生,即位时年仅11岁,母亲刘氏临朝听政。石虎之子彭城王石遵一听说父亲去世,就举兵发难,不久杀死石世及刘氏。石世在位仅33天。石冲听说石遵杀石世称帝,起兵讨伐,战败身死。不久石虎养孙石闵杀掉石遵,石鉴乘机当上皇帝,旋又被石闵杀死,自立为帝。此时石祇也在旧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即皇帝位。不久石祇被叛将杀死。后赵灭亡了。这几位皇帝在位时间都极短。石虎死后他几个儿子为争夺帝位发生的混战使中原大乱。石闵是石虎养子冉瞻之子,即冉闵,他杀掉石鉴后建立十六国中的冉魏。但不足3年即亡于前燕慕容俊。慧远欲此时南渡东晋,因时局纷乱,未成。②“伪秦”句:前秦苻坚建元九年,公元373年。苻丕(公元?—386年),苻坚子,坚死后为前秦皇帝,公元385—386年在位。③勖(xu):勉励。④罗浮山:今广东境内。⑤浔阳:今江西九江。庐山在郡治东南。⑥“又昔”句:陶侃(公元259—334年),东晋庐江寻阳(九江)人,字士行。官至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喜浮华与清谈,常勉人当惜光阴,为后世所称。⑦阿育王: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公元前232年逝。在位期间佛教获得巨大发展。⑧武昌:今湖北鄂洲。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⑩梗(geng):阻塞,妨碍。(11)“彭城”句:彭城为今江苏徐州,豫章为今江西,雁门为今山西北部,新蔡为今河南新蔡,南阳为今河南南阳。除豫章外均不在东晋境内。(12)“惟岁”句:岁指中国用以纪年的木星。战国秦汉时代有一种星岁纪年法,假想有一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相等而运动相反的天体叫“太岁”,当木星在丑位时,太岁在寅位,这一年叫“摄提格”。后来演化为干支纪年法,摄提格称“寅年”。摄提是星官名,属28宿中的亢宿。摄提格指太岁到了摄提星官这一年。朔,每月初一,这一天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月球以暗面对着地球,地球上看不到月光。(13)殷仲堪(公元?—399年):东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少奉天师道,善清谈。官至刺史。公元398年连结王恭、桓玄起兵讨伐会稽王司马道子。次年败于桓玄,自杀。(14)檀越:即施主,和尚称施舍财物给佛寺的人。通常用来称呼一般的在家人。(15)宋武:宋武指刘裕(公元363—422年)。先从刘牢之击败孙恩起义。公元405年败桓玄,遂掌朝政。出兵灭南燕,回师击败卢循起义。卢循从江浙沿海浮至广州,又从广州北进豫章,及寻阳,不久刘裕回师败之。公元420年代晋称帝,即宋武帝。(16)赍(ji):把东西送给别人。与遗(wei)同义。(17)安法师:指慧远的师傅道安。(18)罽(ji)宾:古西域国名,今克什米尔一带。(19)晋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20)“葱外”句:葱外,葱岭以西,泛指佛教诸国。关中代指前秦后秦高僧,如鸠摩罗什等。(21)泥洹常往:泥洹,即涅槃,又作泥日、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意译作灭、寂灭、寂、无生。原来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菩提)的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的悟界,亦为佛教终极的实践目的,故表佛教的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常住,一般略称常,为无常的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22)龙树(Nagarjuna):亦译龙胜、龙猛,古印度公元二或三世纪的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宗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南印度人。原为婆罗门学者,后皈依佛教。初从迦毗摩罗习小乘之藏,意犹未满,后改学大乘经典,深达奥义。他的“空”、“中道”、“二谛(真谛、俗谛)”等学说亦称“大乘空宗”或“空宗”,对古印度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佛教尊为龙树菩萨。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主要有《中观本颂》(《中论》)、《十二门论》、《回诤论》、《大智度论》等。(23)方等:亦称“方广”。佛教认为所说的道理方正平等而广博,故名。原为一切大乘经的通名。后天台宗用为《维摩》、《楞伽》、《金光明》等部分大乘经的别称。(24)褚(zhu):指在衣服里铺丝绵。绠(geng):汲水用的绳子。(25)虎溪:庐山上的一条山溪。慧远隐于庐山,活动以虎溪为界,决不越出虎溪一步。“虎溪三笑”的传说讲了儒家王羲之、道家陆修静同访释家慧远,3人谈笑风生下山,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把两人送得太远,慧远越过了虎溪。3人相视而笑。王羲之与慧远同时代,活动地点相近,可能有访;陆修静是南朝人,不可能上庐山访慧远。(26)沙汰:淘汰,裁减。(27)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1—342年),即位时年仅5岁。公元325—342年在位。(28)姑熟:姑熟城,又名南洲(州)。即今安徽当涂县。(29)趑趄(zi ju):原意为行路困难,此处指犹豫不决。(30)玄篡位:桓玄击败殷仲堪、杨佺期之后,进督八州及杨、豫八郡,自以为三分天下有其二,遂有觊觎帝位之心。公元402年桓玄率兵入京,总揽朝政。次年底,废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居寻阳。桓玄称帝。不久刘裕起兵讨桓玄。公元404年桓玄兵败身死。(31)谢灵运(公元385—433年):东晋南朝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玄孙。擅长山水诗赋,为山水派诗人的创始人。(32)义熙十二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公元416年。(33)耆年:老年。耆(qi),60岁以上的人。(34)豉(chi)酒,把大豆泡透弄熟经发酵制成。(35)圹(kuang):墓穴。(36)惠远:即慧远。(37)灵岳:即庐山。(38)然:同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