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中国佛教音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中国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寺庙和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在汉地流传中,由于汉、梵语言不同,曲调难以通用。为弘扬佛法,音乐遂改梵为秦,用中国的音调来配唱汉译经文。相传最早改梵为秦的是三国时的曹植,可视为中国佛教音乐的萌芽。南北朝时,随着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民间佛乐吟唱也十分流行。佛教界也出现了一批深谙音乐艺术的僧人,如道宣、慧琚、昙宗等,加上封建帝王倡导,为佛教音乐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是中国佛教音乐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中国佛教音乐吸收了外来音乐、中国民间音乐和中国古代音乐的曲调及表现形式,在创作、演奏、演唱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宋、元、明时代,经过多次搜集、加工、整理,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集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影响全国及流传海外。近代佛教音乐则基本上保存了明清传统。中国佛教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形式。声乐又分为独唱、领唱、齐唱、轮唱。器乐主要演奏曲牌,使用的乐器可分为打击乐器,如磬、木鱼、钟、鼓;吹管乐器,如笛、笙、唢呐、箫以及丝竹乐器。在佛教常见的仪式,如朝课、晚课、佛诞祝仪,忏仪、放焰口、水陆法会、戒坛仪式中,都有音乐助其声势。特别是在放焰口,水陆法会等时间长、规模大的佛事活动中,音乐、舞蹈、诵白结合起来,情节繁复,内容多样。音乐旋律庄重、活泼、凄厉、热情,随仪式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佛教音乐对中国民间的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声律、音阶、字谱学等都发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