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学·古代戏曲学概述
古代戏曲学是总结古代戏曲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早在古代戏曲滥觞期的唐宋两代便出现了有关它的记载,不过都是作为纪事的附属物,还够不上专门的研究著作。唐代崔令钦《教坊记》、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就属于这种情况。到了元代,戏曲空前繁荣,看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事情,记录、评论的人日渐增多。同时,为了提高创作和演出水平,一些研究总结这方面规律的著作也陆续出现。燕南芝庵《唱论》从唱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戏曲声音和歌唱方法。周德清《中原音韵》则从音韵角度总结了创作歌唱北曲的规律。夏庭芝《青楼集》记述了当时一百多位戏曲演员的生活片断。钟嗣成《录鬼簿》记录了当时戏曲作家的事迹及作品,还给部分作家以言简意赅的评价。到了明代,南戏蒸蒸日上,诸腔广泛流传。繁荣的创作和频繁的演出,为曲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者和著作剧增。像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魏良辅的《曲律》、李开先的《词谑》、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徐渭的《南词叙录》、王世贞的《曲藻》、吕天成的《曲品》、王骥德的《曲律》、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与《远山堂剧品》、沈宠绥的《弦索辨讹》与《度曲须知》等重要著作都出现了。第二,上述著作已不局限于资料记录和单纯填词、谱曲、歌唱技巧的传授,而更多地深入到戏曲艺术的内部规律,探讨面也涉及到创作和表演的各个方面。第三,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著作也开始出现。《南词叙录》系统叙述了南戏的源流、发展、风格特色、文词声律、剧目方言、作家作品等。王骥德《曲律》共四十章,对戏曲的源流、创作、主旨、剧本结构、文辞声律、科介念白、作家作品等,都有专门的论述。第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作家作品的广泛讨论,不同流派和主张也开始出现并展开了激烈论争。如格律派与情采派之争,本色派与文词派之争,以及《琵琶记》与《拜月记》孰优之争等,都是在明代中期出现的。这些论争既推动了戏曲创作,又推动了曲学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至清代,由于创作和演出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曲学研究继元明以后又有显著的提高。李渔《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辑录为《李笠翁曲话》)就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的规律,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成为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最杰出的一部著作。《词曲部》分“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六个部分,广泛论述了戏曲创作各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剧本结构、语言、题材等问题讲得尤为精辟。《演习部》分 “选剧第一”、“变调第二”、“授曲第三”、“教曲第四”、“脱套第五”五个部分,对有关“登场之道”的排练、表演、教曲等,作了开创性的探讨。乾隆年间,由皇帝下令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八十二卷,包括南曲的引、正曲、集曲,北曲的只曲共二千零九十四个曲牌。此外,尚有北曲套曲一百八十五套,南北合套三十六套。作者详举各种体式,分别正字、衬字,注明工尺、板眼。从而使后人在填词、谱曲、唱曲时更有明确的规律可以遵循。
及至近代,随着“欧风东渐”,制曲、谱曲、演曲、唱曲等对戏曲自身的横向研究开始衰落,继之而起的是对戏曲发展历史的纵向研究。清朝末年,日本学者率先从戏曲的发展规律角度研究我国戏曲历史,先后写出了长篇论文《中国诗乐之变迁与戏曲发展之关系》和《论中国传奇》。用中文发表时,译者渊实、报癖分别作了某些润色。但原作者毕竟都是外国学者,不能算作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采用科学方法,专门而又系统研究我国戏曲的历史,当以王国维为第一人。《宋元戏曲考》近十万字,共十二章,分别考证,阐述了上古至五代的戏剧、宋金杂剧、元杂剧、元南戏。它篇幅之宏大自不必说,论述之系统、考证之精确,更使前人相形见绌。然而,他却认为“这种笔墨(指元剧),明以后人全无能为役,故虽谓北剧南戏,限于元代可也”(《宋元戏曲考》)。按王氏的才学,完全可以写一部中国戏曲通史,基于这一认识,便不去研究明清戏曲,而使《宋元戏曲考》仅成为一部戏曲断代史。吴梅纠正王氏的偏见,既重视元代戏曲,也重视明清戏曲,从而写出了《中国戏曲概论》一书。全书以朝代为序,采用史、论、评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就元人杂剧、元人散曲、明人杂剧、明人传奇、明人散曲、清人传奇、清人杂剧、清人散曲作了评述。它偏重于作家作品研究,对戏曲发展演变规律探求较少。更令人遗憾的是,它纠正了《宋元戏曲考》不重视明清戏曲的缺点,却又犯了蔑视清代地方戏的毛病。严格地讲,它只是一部元明清杂剧、传奇、散曲史,也不能算作一部真正的戏曲通论。日本人青木正儿则在《宋元戏曲考》和 《中国戏曲概论》基础上写了一部《中国近世戏曲史》。所谓“近世”,实则步王国维后尘,志在补写《宋元戏曲考》未写的明清部分。全书分五编十六章,论述北剧南戏的由来,南戏复兴期,昆曲昌盛期,花部勃兴期,以及它们的衍变轨迹。自此之后,戏曲史研究蔚然成风。戏曲通史方面,有卢冀野《中国戏剧概论》、徐慕云《中国戏剧史》、董每戡《中国戏剧简史》、周贻白《中国戏剧史》等。戏曲断代史方面,有贺昌群《元曲概论》、卢前《明清戏曲史》等。剧种史方面,日本人鹿原学人《昆曲皮黄盛衰变迁史》、张豂子《京剧发展史略》等。而最有影响的当为近三四十年间出版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和《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史长编》是周贻白毕生曲学研究的总成果。书中论述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和清代地方戏的渊源、体例及发展演进情况。其材料之丰富,论证之详实,都远迈于前人。遗憾的是引用史料过多,论述较少,给人以史料掩没论述的感觉。由张庚、郭汉城主编的 《中国戏曲通史》共八十五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它以剧种或声腔分类。第一编写戏曲的起源与形成;第二编写北杂剧与南戏(以上为上册)。第三编是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中册)。第四编写清代地方戏(下册)。该书在继承前人所有成果的基础上,又努力探求戏曲的发展规律;既有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又有对音乐、舞台演出的论述。不足之处是作者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斗争的观点贯串全书,对中国古代作家作品否定过多。而在此指导思想下总结出的规律,偏颇之处自然在所难免。尽管它有这些缺点,但从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戏曲史来看,它仍是篇幅最大、论述最为全面的一部戏曲通史。过去文人学者对清代地方戏研究不太重视。而最近几年出版了不少清代地方戏的剧种史。如《河北梆子简史》、《柳子戏史》、《粤剧史》、《川剧史》等。这些专著对每一剧种的发展变化、作家作品、演员及舞台演出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有力推动了清代地方戏的研究工作。清朝末年的戏曲改良运动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发生的时间较晚,且不久便消声匿迹了。因此戏曲研究者对它不太重视,专著极为罕见。数十年前阿英作了一些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出版了《晚清文学丛钞》,其中的《传奇杂剧卷》、《说唱卷》收录部分杂剧传奇和地方戏剧本。近些年,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写出了一些有说服力的论文; 在一些戏曲专著,如《京剧史》、《清代戏曲史》中设专章节加以论述。从总的看,它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国古代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艺术。多数学者认为它形成于宋金时期。它先后经历了宋元杂剧和宋元南戏、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下面分别就戏曲起源、元杂剧与明清杂剧、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清末的戏曲改良五个部分加以叙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