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济文化·票号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金融业的主要组织之一,盛行于清代。早期票号是适应不同地区间的资金流通而产生的,专门从事汇兑业,因此也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汇兑比镖运安全且收费少,故而发展迅速,先是以北京为中心,在华北各省及黄河流域活动,后又逐渐发展到长江以南地区。票号大多采用独资或合伙的无限责任制,资本比钱庄雄厚。票号推行分号往来制,盈利按股分配,其收入一是汇水,二是存放款利率上的差异,三是压平擦色,即利用各地银两平色差异换算收取利润。票号的业务主要是为埠际间的贸易服务,而钱庄多限于本地,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早期经营票号的均是山西人,习惯称西帮,后来江浙人也立票号,称南帮。至20世纪初,全国票号有30余家,在20余个城市设立400多个分号,并在日本、俄国等海外设分号。票号与清政府关系密切,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以后,票号的主要业务是为清政府汇解京饷和军、协各饷,并收存清中央及各省官款和官僚的私人存款,起着经理国库、省库的作用。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灭亡,票号亦随之衰落,并为银行所取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