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与宗教·佛教文化由中州向四方传布
(1) 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在遍布全国的佛教寺庙中,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一直被僧众尊为“释源”和“祖庭”。意即佛教文化就是通过这里向四方传布的。自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我国对“身毒”国(即印度)已有所了解,知道身毒国又称天竺国,并且对佛教也略有所闻。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曾接受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口授的《浮屠经》,因系口授,故一般人不以为然。东汉时明帝对佛经很感兴趣。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于是明帝遍询群臣解梦,有大臣认为金人即佛。明帝便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寻求佛经。蔡愔等人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地方),遇到印度著名的高僧迦叶摩腾、兰法兰,得到佛经和释迦牟尼像。遂邀请他们一道回洛阳,并以白马驮运经卷。迦叶摩腾、竺法兰到洛阳后住进鸿胪寺(朝廷中负责外事接待的官署),先把《四十二章经》翻译成汉文,又译《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等佛教经典。汉明帝令画工画佛像,置于清凉台及显节殿上,把译成汉文的佛经藏入兰台石室。汉明帝于是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按照佛教传统样式修建寺院。为表彰白马负经之功,此寺名为白马寺,是为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佛教从印度传到这里,又以这里为中心,传布到中原内地,还远播到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先后圆寂,被安葬在白马寺内。现在寺门内两侧偏院的松柏林中还能看到这两位印度高僧的坟墓。
白马寺的大门是一孤卷、牌坊式的门楼,门前有两匹青石雕马,是宋代的作品。两匹白马浑重沉着,正是负经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后的形象。寺内第一重大殿是天王殿,殿中供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塑像。寺内正殿是大雄宝殿,殿中供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坐像,高二点四米,是明代的作品。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千佛殿中三尊主佛禅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中为释迦牟尼,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护法天将分侍佛前左右。殿壁嵌木雕佛龛,供有壁佛五千多尊。观音阁之后是清凉台,相传为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也曾在这里译经。清凉台之上是毘卢殿。殿内正面为毘卢庶那佛,也称毘卢佛,即释迦牟尼的法身像。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白马寺东南有一密檐式方形砖塔。五代时期,这里原建一木塔,至北宋时,木塔焚毁。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时改用砖砌,塔高九层,高二百余尺,名为齐云塔。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白马寺历史上屡毁屡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河南境内的名刹古寺。三国时期,魏国的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朱士行到洛阳受戒,出家为僧。后人认为朱士行是我国第一个僧人。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民间得到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北魏皇室大规模地修建寺院。京都洛阳有佛寺五百余所,至北魏末年,洛阳寺院增至1367所,全境有寺庙几万座,僧尼共有二百余万。
唐朝高僧陈祎,法名玄奘,河南缑氏(今洛阳偃师南)人,少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钻研佛经。唐武德元年(618),玄奘到帝都长安,贞观三年(629),从长安西行天竺研习佛经。十七年后,玄奘学成回到长安,并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译经七十五部,并撰有《大唐西域记》,对保存古印度佛教典籍和保存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中亚国家的历史、地理资料做出了贡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西游记》就是根据他的事迹创作出来的。
唐朝以来,我国封建王朝时有禁佛之举,但并未影响佛教在国内的流传。
佛教的派别繁多,禅宗和净土宗是主要流传在中州的两大宗派。河南嵩山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于太和十九年(495)敕建少林寺,安顿天竺僧人跋陀落迹传教。以后,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弟子菩提达摩从天竺来到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授禅宗。达摩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少林寺便成了禅宗祖庭。禅宗修持称为“壁观”,即面壁静坐。长时间的趺坐静修,还须以练武来配合协调才能修成正果。这样,一代代寺僧在习武演练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少林拳法从而使少林武术成为我国重要的一个武术派别。唐朝初年,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少林寺的惠畅、昙宗等十三和尚帮助李世民解脱围困。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便对少林寺大加封赏,少林寺很快发展成为“天下第一名刹”。如今,经过维护和修茸的少林寺屹立在嵩山诸峰的少室山下,已成为一个风景优美的佛教胜地。少林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殿、法堂、毗卢殿(又称千佛殿)、以及毗卢殿东厢的白衣殿,西厢的地藏殿组成。
少林寺西三百米处的山脚下有塔林,共有砖、石墓塔二百五十座,埋葬着少林寺自唐至清的历代高僧,是我国最大的塔林。墓塔一般为一至七层,高度在十五米以下,形制多样,精巧别致,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有重要意义。少林寺西北二公里处,有一小寺院,内有一大殿和两个小亭,系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又称初祖庵。大殿东有一唐代古柏,生机盎然。初祖庵北五乳峰上有达摩洞,是达摩面壁修行的地方。少林寺塔林对面的钵盂峰顶有二祖庵。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曾在此养伤。少林寺东十余里处的法王寺后有三祖庵。庵内过去供养着禅宗三祖僧粲像。
少林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寺院,禅宗的祖庭,在我国佛教史上占重要地位。
佛教的净土宗派在七朝古都开封盛行,当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后,便广建寺院。北宋王朝修建寺院均本着“不壮不丽,何以威外?”的思想,故北宋时开封的寺院豪华壮丽,仅次于皇宫。
开封相国寺是全国最有名的寺院之一。北齐在战国信陵君故宅建起建国寺。后毁。唐睿宗再建大相国寺,已颇具规模,宋代又进行扩建,成为开封寺院之首。相国寺雕梁画栋,金碧辉映,蔚为壮观。当年寺中有藏经楼,大殿之上,供一尊弥勒像,前楼有五百罗汉。寺院中,遍种花木,僧居鳞次,“其形势之雄,制度之广,剞劂之妙,丹青之英,星繁高手,云萃名工,外之稀奇,八方之异巧,聚精会神,争能决胜,极思而成之也。”(宋白《修相国寺碑记》,引自清代编撰的《新修祥符县志》卷一百三十四寺观》)相国寺居京都中心,前有汴河,有名的赵州桥就在相国寺稍西南。每逢庙会,士女如云,人海如潮,热闹非凡。
如今的相国寺系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仍位于开封市中心,座北朝南。进入寺的大门,东侧有一乾隆年间铸的巨钟,高四米,重万斤。霜天叩钟,声数十里。故有“相国霜钟”之称誉。大门迎面就是寺中正殿天王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殿周围由白石栏杆环绕。穿过大殿中的月亮门,即到八角琉璃殿,该殿共有八个飞檐挑角,殿内有游廊环绕的八角亭。亭中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千手千眼佛。这尊佛四面相同,有千只手、千只眼,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系由一棵粗大的银杏树雕成,雕刻细致,生动逼真,堪称世间少有的艺术珍品。八角琉璃殿后面是藏经楼,是珍藏佛经的地方。
开封另一座有名的佛教寺院是开宝寺,建在开封东北角的艮山上。开宝寺内有宋代著名工匠喻浩设计修造的木塔,名开宝寺舍利塔。据说这座塔初建成时,塔身向西北方向倾斜。众人不解其故。喻浩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归田录》卷一)体现构思设计之精巧。后木塔不幸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被电火焚毁。遂在原址,又建起一座琉璃砖塔,亦称开宝寺舍利塔。因塔用铁黑色的琉璃砖建,故又称铁塔。铁塔八角十三层,距地高五十五米,有“天下第一塔”的誉称。铁塔高高耸立,如黑色的剑直指碧空。如登塔远眺,开封全貌尽收眼底:喧嚣的闹市,如茵的碧野,城北滚滚的黄河。铁塔每层的八个角上,皆系有铁铃,共一百零四个,微风吹拂,叮作响,益显神秘、庄重。建国后,此地辟为铁塔公园,门向西。进入大门,绿树掩映,青草茵茵,迎面可见引佛殿,殿内安放宋、金时代的接引铜佛一尊,高五米多,重十二吨。引佛殿南即为铁塔。塔西有喻浩亭。铁塔后面有如画的长廊,长廊环绕碧波荡漾的湖水。园内绿树红花、亭台楼阁,映衬着高耸入云的铁塔,令人心旷神怡。
北宋年间,在开封市东南还建有一座天清寺塔,俗称繁塔。据塔内石刻记载,繁塔高二百四十尺,以带佛像花纹的青砖建成。繁塔在元、明时期曾遭重创,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铲王气”,把原来九层的繁塔铲掉六层,如今只剩三层。今繁塔高31.67米,但在宋代,繁塔比铁塔还高。另外,开封还有铁佛寺、甘露寺、太平兴国寺、宝相寺等多座寺院,五十余座道观及四十余座各种民间庙宇、如文宣王庙,成王庙、城隍庙等。
建国初期,河南全省有佛寺约四百多座,后逐渐废弃,目前尚存开封相国寺、白衣阁、洛阳白马寺、少林寺等几处寺院。河南省佛学会现设开封白衣阁内。
(3) 中州大地佛教石窟林立。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俗信徒为做功德,传播教义,纷纷在山中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石窟寺艺术。
龙门石窟是洛阳一大名胜,始建于北魏。它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齐名。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二十五里的龙门山中,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 ,犹如天然门阙,故又称伊阙或龙门。北魏帝王崇信佛教。北魏文成帝令沙门在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凿窟造像,是为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宣武帝又令在洛阳龙门山凿窟造像。北魏时期曾在二十余年中用人工八十余万大规模造像,开凿的主要有古阳洞和宾阳洞两大石窟群,以立雕和浮雕法造像。这些佛像造型生动,人物面容庄严、大方、温和,衣衫飘动流畅,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龙门石窟经北魏至唐的不断修造,现存佛龛两千一百多个、佛像十万余尊,碑刻三千六百多块。龙门石窟较敦煌石窟与云岗石窟的优势是敦煌石窟的佛像多为泥塑;云岗石窟的质料多为易风化的水成岩和沙成岩,很多雕造的佛像已风化剥落;而龙门石窟的石料优良,质地坚硬,造像至今保存完好。建国前龙门石窟中很多精美佛像被不法古董商和外国人勾结盗走,遭到了严重破坏。
除龙门石窟,今河南境内还有多处石窟,如:巩县石窟。巩县县城西北二点五公里寺湾村洛河北岸的断崖上有一石窟群,现存洞窟五个,始凿于北魏末年。西部还有一些唐代小龛。共有像龛八十七个。偃师水泉亦发现一处大型石窟。此窟共有近七十个小龛及千佛两区。全部石龛中均为二佛并主,无弟子、胁侍菩萨、金刚力士和飞天的形象。两个千佛区,第一区横向二十六排,每排九身,共有石佛二百三十四身。第二区已残。在浚县东南的大伾山东麓,依山雕造了一尊高二十多米的坐佛像,即浚县大石佛。大石佛头饰螺髻,右掌高举似在说法。这里原来还有一座七层佛楼,现仅存三层。有研究者认为,大石佛开凿于北齐,成像于唐初。浚县大佛为河南一重要佛教名胜,每年到浚县大佛处进香的香客络绎不绝,石佛处也定期举行庙会。安阳灵泉寺亦是一处较大的石窟。有窟龛二百多个,其中大留圣石窟和大柱圣石窟为最大。大留圣石窟坐东向西,窟内有坐佛三尊,中为释迦佛,东面为卢舍那佛像,北面为阿弥陀佛。大住圣石窟规模同样宏大。据《安阳县志》记载,大留圣石窟开凿于东魏武定四年,为当时著名高僧道凭主持。此外还有安阳小南海石窟、林县谷千佛洞石窟、方城古襄州摩崖造像、密县石窟。这些石窟大部分开凿开北魏至唐代。由于中州地区是佛教传布的中心,又是中世纪的京都所在,故在河南境内的山崖上留下了依国家之力凿造的众多石窟寺,宏伟的石窟寺艺术反映出当年帝王崇尚佛教倡皈佛教的实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