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概论:性质与功能·术语与概念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天文学·概论:性质与功能·术语与概念

“天文”一词,今人常视为“天文学”的同义词,以之对译西文astronomy一词,即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但在古代,“天文”并无此义。在古籍中较早出现“天文”一词的是儒家经典之一的《易经》。《易·彖·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易·系辞上》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里“天文”与“人文”、“地理”对举,其意皆指“天象”,即各种天体交错运行而在天空所呈现之景象。这种景象又可称为“文”。《说文》九上: “文,错画也。”“天文”一词正用此义。

“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申出第二义,用以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易·系辞上》屡言“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皆已隐含此意。而最明确的一段论述则为:“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天生神物,“天垂象,见吉凶”是天地变化,“圣人”则之效之,乃能明乎治世之理。这又可引班固之语以说明之,《汉书》卷三十《艺文志·数术略》“天文二十一家”后云:“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班固在《艺文志》中所论各门学术之性质,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有极大代表性。其论“天文”之性质,正代表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社会中的传统看法。

天文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其含义及性质既是如此,可知正是今人所说的“星占学”,对译的西文应该是astrology。历代官史中诸《天文志》,皆为典型星占学文献,而其取名如此,正与班固的用法相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则名为《天官书》,其性质一样。后人常以“天文星占”并称,正是因此之故。

科学意义上的天文学与星占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古代世界的普遍现象。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中,比如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玛雅等等,人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相同的现象:天文学研究产生于星占学活动之中。唯一的例外是古希腊。它的星占学是较晚时候从巴比伦等地输入的。而在这之前,其天文学就已产生并相当发达了。

在希腊以外的古代文明之中,天文学研究产生于星占活动之中。那么,在这些古代文明之中,是否曾存在过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是颇难回答的问题。但对古代中国而言,如果我们做一番细致而认真的考察,就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无论就性质还是功能而论,都与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迥然不同。所以为了避免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不妨称之为“古代中国天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